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历史文献记载:殷人上下“率肆于酒”。

下列与之可以相互印证的文物是2.在古代世界的众多文明成果中,能够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D.帕特农神庙3.《千字文》中“九州禹迹,百郡秦并”的历史现象发生于A.公元前二世纪初B.公元前二世纪晚C.公元前三世纪初D.公元前三世纪晚4.“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直接反映了A.实力竞争 B.社会变革C.诸侯争霸D.百家争鸣5.古代某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如果债务人的种姓低于债权人,那么债务人只能以人身作为抵押;如果债务人的种姓高于债权人,那么可以暂缓偿还,并且不得用人身作低押。

其目的是A.区别不同的种姓B.维护高等的种姓C.维护债权人利益D.强调法律的权威6.某历史文章中描述“其版图西起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起埃及和撒哈拉沙漠以北,北至莱茵、多瑙河一线,统治的人口可能多达6千万,常备军队不过区区25万人左右。

”文中指的是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7.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出土了大量文献,其中包含一批唐代长安宫廷写经(抄经)。

右图是敦博第55号《妙法莲华经》卷六卷尾文字,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A.写经可作为唐代中外交流的证明B.详细罗列了唐代宫廷抄经的流程C.反映了唐代宫廷热衷佛教的史实D.唐代宫廷抄经有严密的制度保障8.观察左图,其中建立政权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9.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制度创新。

下列制度中创设意图与众不同的是A.刺史制度B.内外朝制C.内阁制度D.金瓶掣签制10.直接反映我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是A.日本派遣唐使B.火药技术的西传C.传教士的东来D.《几何原本》的翻译11.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是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12.“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权力不是神授的,是人为的,都会犯错误。

”这个观点最可能出现在A.1492年是否支持远洋探险的西班牙宫廷辩论中B.1519年探讨神权是否神圣的德意志宗教辩论中C.1620年即将靠岸的“五月花”号乘客的议论中D.1945年是否保留日本天皇制的美军高层密谈中13.伏尔泰评论某国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

这里反映伏尔泰A.不反对君主制度B.支持共和制度C.不支持暴力革命D.反对教会权威14.艺术作品也可以反映历史。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可以反映19世纪中期俄国的A.政治民主化已经起步B.经济工业化尚未启动C.文化科学化还在蕴酿D.经济市场化已经启动15.“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材料中的“他”应该是A.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 B.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C.倒幕运动的新兴地主代表 D.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16.“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

这一观点突出了《人权宣言》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精神B.克服了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的局限性C.成为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D.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①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A.林则徐B.曾国藩C.洪秀全D.康有为19.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但维新的措施中也有与现代化背道而驰的内容,如A.“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B.废除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C.撤除关卡,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D.引进欧美科技,兴办近代学校20.清代主流学术原为考据学,近代以后转变为讲求权宜救乱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转变的主因是A.社会转型B.经济凋敝C.西学东渐D.专制式微21.有人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22.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

该学者认为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23.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A.“进化论”的影响B.民族主义大行其道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社会风气趋于保守24.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A.欧洲政治格局崩溃B.欧洲主导地位丧失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2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不同文明区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B.17世纪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D.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26.为取得对法西斯国家战争的胜利,大国的领袖们来到了克里米亚(Crimea)举行会议,即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27.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这里□□□□和“另一场战争”分别是A.1918、“一战” B.1919、“一战”C.1945、“二战” D.1945、“冷战”28.下图中的文字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个毛驴拉不动”类似题材的漫画在中国某个时代大量出现。

这个时代是A.过渡时期B.建设道路探索时期C.十年动乱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类型时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据此判断A.国际贸易发展缓慢B.经济区域集团化削弱C.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30.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将派出70名军人组成方队参加莫斯科红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

这场阅兵式举办的月份是A.4月B.5月C.8月D.9月(以下每题3分)31.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引发这一变动的深层因素是A.农业经济的发展B.分封制逐渐瓦解C.实力竞争的出现D.王位世袭遭破坏3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古代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分割制约作用B.君主独裁局面没有实质发生C.集体议政一定程度防止决策失误D.中央集权体制遭遇严重挑战33.“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

”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英国A.减少了因国家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社会动荡B.结束了封建专制王权开启了议会制共和国C.推动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D.政治变革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34.1889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

他认为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应该加以诛灭。

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最准确的是A.具有盲目排外倾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B.卫道爱国与反帝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此举完全为了愚昧百姓以维护清王朝发动统治D.以传统文化作为反对洋教的武器维护国家权利35.1947年,《中国抗战画史》中首次使用了日方拍摄的相关图像,但编者却将照片中日军士兵以枪刺挑起的包袱解读为骨灰盒。

如何看待这一解读A.可能是对日方照片中的说明文字引用不慎B.是历经抗战惨烈过程国人愤恨心理的投射C.体现中日双方在艺术宣传战上的针锋相对D.可能照片年代较远画面模糊影响编者判断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二、非选择题(5题,共75分)36.中西方贸易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

”——林则徐也在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初六日奏折问题:(12分)(1)材料一中西方在所涉时期内对华贸易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试简要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分)(2)材料二中“格于定例”指的是什么?(1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西方的发展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6分)37.一因致多果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引者注)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问题:(13分)(1)为什么“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会让人们将“苏联的经济制度”与危机后的“全球性的可行之路”建立起联系。

(5分)(2)为应对“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和德国分别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对之后十余年的两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8分)38.现代化道路有史家概括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时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

”问题:(13分)(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三个层面”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3分)(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6分)(3)概括“心态层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