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者,……”。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

梁,吾仇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判断词“是”出现较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举贤以自佐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惟命是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定语后置1 用“之……者”或“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耻学于师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③谓语动词+介词结构+“如……”焚拜如前人4、主谓倒置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②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自称时省(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④对话中省(刿)曰:“(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2、省略谓语动词①承前省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蒙后省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邢人如恐不胜③对话中省曰:“学诗乎?”对曰:“未(学)也。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宾语(承前)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蒙后)哙侧其盾以撞(卫士),卫士仆地②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折藏之,归以(之)示成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或“以”以钟磬置(于)水中试之(以)鸡5、其他省略省略中心词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省略兼语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略定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省略分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五、疑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1、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

谁为哀者?独五人之徼徼,何也?蹈死不顾,以曷故哉?君安与项伯有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且焉置土石?2、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壮士,能复饮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方法指导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的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1、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的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的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题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

(95上海卷)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介词结构后置(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

(1)翻译的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的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1) E (2)D (3) B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

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题2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被省略的词。

(88上海卷)(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扑之,()入石穴中(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解题思路:四个句子均出自课文,考查省略句的几种类型,采用语法分析法。

(1)“入石穴中”,缺少主语,是承前省略,补上“虫”;(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面“其”字的指代对象必须是人,所以,“生乎吾前”后要加“者”;(3)“置水中”,中间省略介词“于”;(4)“以”后面缺少宾语“我”,要补上去。

这道题目也可以同时结合翻译法,看看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补上什么成分,则很容易判断出原文省略了什么。

答案虫、者、于、我试题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的宾语,宾语前置。

A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的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试题4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01上海卷)A 死生,昼夜事也B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刑戮是甘解题思路: “遗剑于路”用翻译法判断,是“在路上丢失了剑”,是介词结构后置。

A “死生,昼夜事也”,从形式及意义可知是判断句;B“莫我肯顾”是否定句中代词“我”作“顾”的宾语,宾语前置;C 见试题3“解题思路”,为定语后置;D由“是”猜测是倒装句,再根据语法分析以及其意义,“刑戮”是“甘”的宾语。

所以BCD都是倒装句。

答案 A例题精析1、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92上海卷)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2、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6上海卷)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D将以有为也3、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9上海卷)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沛公安在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5、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001上海卷)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答案:1、B 2、D 3、A 4、C 5、A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非被动句。

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3、题干和A项是宾语前置,B是定语后置,C是一般句式,D是介宾短语后置。

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5、A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D是宾语前置。

6、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2000年上海卷)卜居()阳羡(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答案:于解析:“卜居”意思为择地居住,“阳羡”是地名,作“卜居”的补语,依次省略一个介词“于”。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96上海卷)(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98上海卷)(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99上海卷)(4) 金玉是贱,人民是宝。

(2000年上海卷)(5)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上海卷)(6)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02上海卷)(7)何谓得之于心。

(01上海卷)(8)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01上海卷)(9)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02上海卷)(10)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04上海卷)答案:(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得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2)始终不被愚弄的和尚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

(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

(4)把金玉看得很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5)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7)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8)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9)(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10)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解析:(1)定语后置,“者”是其标志。

(2)被动句,用“于”表示。

(3)省略句,即“卒以(之)为将”。

(4)宾语前置,用“是”表示。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

(6)判断句。

用副词“乃”和语气助词“也”表示。

(7)介宾短语“于心”后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