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6、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理论的公开问世。因为《德意志意 识形态》是没有公开发表的手稿性著作,随后发表的《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理论的公开问 世,从而开辟了文明社会法哲学发展的崭新纪元。为了批判严重阻碍 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主义,科学地阐明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从 1846 年 12 月底到 1847 年 6 月,马克思写 下了《哲学的贫困》一书。针对蒲鲁东所谓"任何商品即使不是事实上, 至少在法律上具有交换能力"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 客观地使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发生重要作用,而作为一 定社会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的法律,便把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这一经 济事实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⑾1848 年 2 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是科学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光 辉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法哲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 密切相关的法的运动规律,分析并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阶级本质及 其特征,指出"你们的法不过是奉为法律的你们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 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⑿马克 思恩格斯还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 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任务、道路 和目标以及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使命。《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 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一过程中的有机环节。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都以自己特殊的质构成了在整个过程中所居的特殊地位,从而表 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原则出发,考虑思想 自身的内在逻辑进程,把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形 成、发展、深化三个阶段。
二、马克思法哲学的发展阶段 从 1848 年到 1871 年,这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在这 一进程中,马克思一方面通过对 19 世纪中叶阶级斗争以及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深入阐发了法与国家及社会有机体之间的 结构--功能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进一步论证 了法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依赖关系,全面揭示了经济基础与法律上层建 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大推动了自己发中心思想的新发展。 1《. 新莱茵报》时期。在马克思的领导下,《新莱茵报》成为无产阶 级的坚强阵地,唤起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及其法律统治。 当然也引起了反动阶级的恐慌。1849 年普鲁士专制政府策动了臭名 昭著的"报纸诉讼案"接连向马克思提出两次起诉,控告《新莱茵报》。
马克思不仅把物质生产看成整个社会的基础,把私有制的产生看成以 往全生产发展的结果,而且把物质生产看作是决定国家和法以及各种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着国家、法和社会意识 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从而使他 无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历史观上都要高出费尔巴哈一筹。在《神圣家 族》一书中论述了国家和法的问题时马恩指出:"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 古代国家承认奴隶是一个意思。""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 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社会产物,所以,它就用宣 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法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和自己的基础。"⑼ 他们科学地阐明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口号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发展的产物罢了。迄至《神圣家族》,马克思的科学法哲学已经比较成 熟了。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科学法哲学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完成标志着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 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归之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 矛盾,并且由此出发,揭示法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性,认为不仅 法的产生必须依赖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实际运动,而且法的消 亡也同样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如果生产力还没有发展 到一定水平,要"消灭国家和法律的'意志'",这毕竟是一种不可能的 事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而对法的本质和特征、法的基继 承性、法律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等一系列法哲学重大问题,做出 了科学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法这一社会奥秘的科学钥匙。
解构主义的兴起,一般认为始于 1968 年 5 月的法国青年学生运 动。虽然运动以失败告终,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但却在思想 界滋长了普遍的怀疑和不满情绪,知识分子认为不能改变现实的社会 秩序,但可以改变政治秩序赖以生存的思想秩序,而思想的介质是语 言,语言系统就成了颠覆的直接目标,当时法国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 结构主义首当其冲,结构主义关于整体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受
-123-
经济与文化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8 年 11 期
试析解构主义向文化批评介入的几个侧面
□代 东 超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5)
摘 要:文章简要论述了一下德里达解构主义主要思想,然后将其运用到文本批评、文学创作、文化批评及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四个 侧面进行分析,试图表明,一个理论对社会影响是多层面的,而且由文本批评走向文化批评,解构主义对社会影响的力度是越来越 大,所以我们不需要将理论只停留在文本层面,而要将其转换到观念层面,将解构主义理论转换成一种解构精神,用它来烛照我们 生活的这个时代。 关键词:德里达 解构主义 文本批评 文化批评 解构精神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故事》搅起 2006 年中国文化圈的轩然大 波,引发了著名导演陈凯歌和无名小辈胡戈长达两个月的口水仗,期 间也不乏许多文化界名流呐喊助阵。事情已然平息,现在我们再回过 头来关照,实际上"馒头"之所以有这么大反响,一方面它以一种大部 分中国人都愿意接受的媒体进入人们视野;更重要的则是"馒头"说出 了许多人都想说的话,借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所以才会一呼百 应。它凭借着这两方面将陈导的《无极》颠覆得体无完肤,为观众上演 了一部大戏,也难怪一向持重的陈凯歌也会出言不逊了。但抛开其他 因素不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馒头"实际上只是一种批判,而它的理 论背景则是解构主义。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就是作为一种理论,解构 主义对现实生活批判的有效性。
到普遍质疑,进而被颠覆,结构主义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存在 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内在结构,哲学或文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这个 内在结构,而解构主义则证明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统虚假现象,表面上严整的 结构,实际上矛盾重重。
雅克·德理达是解构主义创始人,1967 年他发表了《语言与现 象》、《论文字学》和《文字与差异》三部代表作,标志着解构主义的正式 确立。《论文字学》被公认为是德理达和解构主义的经典著作,其间的 一些重要观点是整个解构主义的思想核心,德理达通过对索绪尔语言 学理论的解构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德理达认 为:索绪尔语言学存在着严重的语音中心主义倾向,这一倾向片面抬 高语言的地位,进而贬低文字的作用。语音中心主义思想在西方有深 远的传统,德理达认为语音中心主义的本质是"逻格斯中心主义";德 理达借索绪尔语言学中任意性和差异性理论作为武器,解构了逻格斯 传统下的语言/文字、表音/表意、能指/所指等二元对立的等级关 系,切断语言和逻格斯的必然联系,达到解构语音中心主义和逻格斯 中心主义的效果;德理达从现象学原理出发解构了所指和逻格斯之间
2008 年 11 期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经济与文化
浅析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付霞
(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
摘 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文明社会法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本 文试图从马克思法哲学形成、发展、深化三个阶段对马克思法哲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 法哲学 法律思想
一、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 从 1835 年到 1848 年,马克思先后扬弃了康德主义、黑格尔主义 和费尔巴哈主义,顽强地探索法的真理,揭示法这一社会现象的辩证 发展规律,进而实现了文明社会法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1、青年马克思的法哲学探索。青年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在德国法 学界主要有康德主义法学和黑格尔主义法学。由于还没有认识到黑 格尔学说的真正价值,马克思把康德的理性自由主义法学观作为自己 法学理论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构造了一个新的法哲学体系, 这个体系的纲目与康德的很相似,第一部分名为《法的形而上学》,主 要是先验地规定法的原则、思维、定义;第二部分是《法哲学》,旨在论 述法的先验原则在罗马法中的贯彻。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发 现自己的法哲学体系处处充满着矛盾和错误。关于《法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认为,"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 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 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只不过我的东西比他的更现代化,内容更空 洞而已。"⑴关于《法哲学》"好像成文法在自己的思想发展中(我说的 不是在它的纯粹有限的规定中)竟会成为某种跟第一部分所应当研究 的法概念的形成不同的东西!" ⑵马克思试图依赖理想主义法学观来 建立法哲学体系已不可能,于是马克思转向研究黑格尔的思想。 2、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法哲学。1841 年 12 月 24 日,德皇威廉 四世为实现独裁目的,颁布新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针锋相对,继承 近代启蒙思想家法治思想,运用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观,分析了法与 自由的关系,强调真正的法律应是人类自由理性的保障。他先后写了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 的辩论》两篇文章来批评书报检查制度和讨论出版自由问题。"'检查 制度过时了';在它还继续存在的地方,它被看做一种防害人们论述公 开谈论的事物的令人痛恨的羁绊"; ⑶"人类精神应当根据它固有的规 律自由地发展,应当有权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告诉别人,否则,清新的河 流也会变成一潭恶臭的死水。"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法与自由 的关系,崇尚理性与自由,是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新理性批判主义法 律观的基本特征。 3、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前进。马克思在 1844 年 2 月发表 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特别优秀的著作。在该书中, 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 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对于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 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 判。"⑹这表明,马克思不仅宣告了与黑格尔"思辨的法哲学"的彻底决 裂,而且将把对他的批判斗争与对整个德国社会制度的革命性批判结 合在一起,或更精确地说,把对它的批判斗争作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 批判对象的一部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 "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⑺ 4、法哲学"新世界"的发现。马克思对法哲学"新世界"的发现工 作,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 等著作中得到了客观的反映。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进行了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初步解剖,得出了"私有财 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 说,是认得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存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