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实践思想发展逻辑探析作者:孙慧珠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8期摘要:《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以自由作为“实践”的目的,以自我意识作为“实践”的逻辑起点,以哲学作为“实践”的力量;马克思深入接触人本主义思想,实践的概念也由理性思辨转为唯物主义的现实活动,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并在市民社会中发现了无产阶级,实践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后,马克思对现实和实践有了更加明晰的看法,他把异化劳动看作是实践的现实性内容,并通过高度的实践使人的本质复归,达到共产主义;马克思意识到了对旧哲学的清算的重要性,开始创立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他的实践观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传统对立,超越了道德实践和技术实践的对立,是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自然与社会、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有机统一,表现为生成性、社会性、继承性和规律性的实践特征。
关键词:实践;劳动;现实;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021-03一、带有黑格尔色彩的实践观发端(一)实践是“定在自由”的实现方式黑格尔的哲学命题突出了两个要素,即绝对精神的同一性和能动性,马克思当时面临的时代课题是人的解放问题,黑格尔哲学是当时的通行哲学,马克思自然要从黑格尔思想中为他的问题寻求答案。
青年左派注重强调自我意识的原则,将原本的精神主体变为现实的人之主体,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将人的自由的实现寄望于(伦理的)实践。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阐发了伊壁鸠鲁哲学所体现的自由原则。
马克思认为,原子要想实现自由就必须拥有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是具有能动性质的,体现了自由的原则,原子的运动并非是德谟克利特所言一切在规定性中活动,必然要通过自由偏斜、自由排斥结束直线运动的消极状态,打破现实的“定在”。
就原子而言,实践就是设置定在又打破定在的过程,就是实现“定在中的自由”的过程。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一种活动,这就为人自由的实现造成了可能。
人要想获得解放,首先必须有自由的意志,诚如原子一样获得自我意识,打破禁锢自身的规定,依靠自己的行动从压迫中摆脱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马克思在这里特别用“定在”说明自由,这意味着人的自由的实现,即实践不是无条件的,它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二)实践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抽象的主客观同一性,表述为哲学与世界的关系。
他在这里对哲学是如此定义的:“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
”[1]75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内部是包含着实践的潜能的。
黑格尔也认为,“理论的东西本质上包含于实践的东西之中。
”[2]思维是意志的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既是对立的又是联系的,思维的能动性就在于内在的实践本质。
从哲学演进传统来看,哲学是不断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方式,哲学本身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势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其理论性是否与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相悖,抑或说在于哲学对不合理的现实是否具有改造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就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作了说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220言外之意即哲学不应是简单的逻辑自洽,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与世界、理论与现实不应是分裂而应是内在统一的。
以往的哲学虽也言及世界,但那种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不外乎是一种单纯的反映关系,马克思所要强调的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哲学主动沉入现实,只有在斗争中实现自己、克服自己,哲学的世界化才能化为世界的哲学化,哲学将按照其设想的美好前景改造世界,世界的发展也将影响哲学朝着先进科学的方向逐步完善。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唯物主义转向(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和阶级斗争的表现马克思力图延续他的“实践”从理论转入现实,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他以理性哲学为劳苦大众辩护,但随后越发感到黑格尔式实践的软弱,费尔巴哈哲学走进了他的视野。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现实的,从自然脱胎的人也是现实的,他反对黑格尔无对象的主体,客体之于主体就是对象性的,主体如果没有对象是无法把握的。
所谓对象性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出去,在人之外形成自己的镜像本质。
人的现实性正在于对象性,通过对象直观确证自身,人是现实的感性的类存在。
而马克思则是把对象性理解为动态的劳动,劳动都是对象化的、主客体以及主体间的活动。
马克思深入研究法哲学后发现,市民社会才是现实的、伦理的领域,理解人类社会必须降入尘世,人既然是现实感性的类存在,那么人的实践也应是现实的活动,虚幻的事物作为现实的异化反映是不能左右现实的,这也促成了马克思的思维转向。
当时鲍威尔曾就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认为只有通过政治解放让犹太人放弃异教信仰,取得政治地位才能解放犹太人。
马克思指出,宗教异化的背后是人的异化,人的异化单凭政治解放无法完全克服。
无产阶级只有借助此种解放获取自己的合法席位才能为全部的人类解放作先期准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3]这一革命需要现实力量和先进思想的有力配合,无产阶级和哲学互为作用,进而实现人的解放。
此时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消灭私有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人本主义内容。
(二)实践的现实性内容在于异化劳动法哲学的实践根本上还是思辨哲学的范式,还不能直接应用于现实改造,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启发下踏入经济学领域,找到实践在市民社会里的现实基础,进而他展开了在生产视角下的实践分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家们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劳而不得,故而他以私有制的来源及其克服作为研究方向。
马克思借黑格尔“异化”来形容劳动与他人及其产品的关系。
他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4]163黑格尔以抽象表达现实的劳动,劳动是人的对象化,对象化确证人的自我能力,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
从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描述可以看出,劳动的异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劳动本质的对象化,這是一切活动的必然;二是劳动本质外化出去后无法回归自身。
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规定与实践是同一的,他的实践观正是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之上的,劳动是实践的现实性内容:劳动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现实却是人将自己的本质赋予劳动对象,换来的不是对产品的个人占有而是失去了能动创造性,自由自觉的活动下降为谋生手段,这个现实内容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异化劳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异化劳动越严重,私有制越彻底;私有制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几乎是同在的,异化劳动是实践的异化形式,是由资产阶级私有制造成的片面活动,因此马克思必须把异化劳动的扬弃提升高度,把劳动的归宿放在了回归劳动本质的共产主义,“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1]117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回归本质也要通过劳动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否定之否定”让劳动回归自由本质,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制也将消失。
三、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成熟(一)新实践对旧哲学的批判纵观西方哲学史,哲学家们都企图对世界作出终极解释,但在哲学发展中逐渐造成了对人之外不明力量的确证并以此来统治人间的局面,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二元分裂,这是哲学本身的异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在肯定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的同时也指出其错误:“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4]3人的活动仅仅表现为孤立的、情欲的。
马克思变费尔巴哈的静态直观为他特有的动态实践。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遵循着“两种尺度”进行:人的实践不是为所欲为的,在现实世界开展活动势必要受到外部条件以及内在生理的束缚;人又不是一事无成的,人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的本质需求的东西。
马克思的实践是感性现实的活动,它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对立,不仅承认人的主观性也承认外界的客观性。
马克思指出真理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思维不能离开人的目的、客观条件和实践检验,实践也包括思维活动。
实践具有双重生成性,人通过活动改变环境,改变了的环境同样也改变活动的人[4]4。
市民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丰富内容是不能直观的,其背后包含着物质利益和生产关系,人的实践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同时作为社会活动也贯穿人类历史。
哲学其形式是理论的,但内容一定是回归现实的,如果不懂得实践,就无法发现实践创造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社会分工,就无法达到人类自由解放。
(二)新实践对旧“实践”的超越“实践”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实践一方面是趋向于善的,是关乎人的幸福的伦理价值,一方面又泛指人的一切行为[5]。
亚里士多德对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
实践是公民行使权利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体现着公民的自由意志;而创制知识则代表了奴隶的剩余价值,是最低贱的活动。
至近代,培根把实践的伦理性转向了技术性,或许是近代哲学主体向度的转变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实践开始突出表现为对自然的改造力而忽视道德领域的实践,此时技术实践显然更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自然要对前人的实践观进行批判,实践既不应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生活,也不应是培根的科学应用,而是伦理和生产、超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实践包含了对自由的向往,实现自由不仅要有自由意志,还要掌握其实现因素。
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思想,将劳动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体现了劳动的积极原则,劳动不仅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个人价值;他打破了实践的阶级性,人人都要进行劳动,剥削他人劳动的人终将被时代淘汰;他丰富了实践的内容,生产不是实践的全部,实践也包含人的思维活动,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其本质就是对改造世界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的。
(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讨论的人是现实的人,他们作为自然领域脱胎的部分,要保证自身生存就必须生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产,包括人的自我生产。
马克思克服了旧哲学灵与肉的颠倒位相,意识作为人特殊的能力是实践的环节。
马克思的实践观表现为以下四个特性:首先,人的实践具有生成性。
人由于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思维可以进行全面的生产,人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通过实践活动使生产者对象化的人格回归生产者,形而上地讲,就是人通过实践自己生成了自己,人不僅生成产品,也生成追求真善美的人。
其次,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认为,人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实践具有交往的形式,交往最终导致分工。
一方面,分工使原本束缚在共同体内的人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丰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分工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化,不但不能使人全面发展反而沦为大工业生产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