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篇一:片段教学20条】片段教学建议要点二十条1、应聘面试模式:①片段教学、说课为主;总的前者多。

或以一为主,或二者都要。

②一般15分钟。

③面试要求、方式每年都会公布。

④会片段教学一般就会说课,说课的形式、要求可看书(《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均有)。

2、片段教学是没有学生反应的模拟课堂教学。

①不是说课;②不是全篇、整节教学的浓缩,不是压缩饼干;③更不是随意或讨巧的讲一个片段;④是全篇、是完整一节课设计的“投影”。

或:虽为片段,但却是该篇、该课教学的重要的,乃至最重要、主要的展现。

3、片段所指:①一般、多数为某一或若干自然段的教学;②某一教学片段(整篇或一节课教学流程的相对完整的一截),如《荆轲刺秦王》讲荆轲失败的原因,或讲其场面描写。

③如无指定,取①,或①②结合,如《荆轲刺秦王》讲荆轲失败的原因,重点讲怒斥太子段;讲其场面描写的,重点讲秦庭行刺部分若干段。

4、无论何种片段教学,基本环节可如下安排:导入+讲、读、议+生字词+作业+板书设计。

其中:讲、读、议,生字词、板书设计,为务必展现项目;导入、作业酌情而定。

(注意与应聘面试时,要求你写的教案的关系,教案无非加上规范格式,其最主要的部分还是上面的基本环节)5、核心是议,包括问题(或活动,如《中国石拱桥》的“看图写话”)设计、师的“答案”、议(或活动)的过程展现。

——此即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当代互动教学“亮点”的展现。

——亦即板书设计(主板书)最应考虑对应的部分。

6、关于读、讲:读(朗读、默读等等处理);讲(尽可能较精彩的有准备的教学语言,问题、答案、导入等等的表述)。

7、关于模拟学生的互动(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看法):①通过师对生的回答的转述、评价、处理来体现(如说:我归纳一下刚才的讨论,有三种意见??,我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师做点补充??);②不要虚拟过分,不要一会儿当“师”,一会儿当“生”。

8、板书设计:①主板书与副板书;②主板书务必简明、精到;副板书写字词等。

③工整、规范,不能太小、太轻。

9、文言文教学:①文言词语教学+上述;②二者结合进行;③词语教学:串讲:读、释、译+文言知识点教学有体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等,不求全,求对路)10、小学:①教学形式有模有样,内容更简明,更多重复、更多“表演”、更多读、更多活动设计、更有激情(孩子特点所决定);②上述第5点更注意课本的文后练习;③更注意运用换词法教学重要词句,或还原法解读精彩内容。

11、自身最拿手、最亮一面与上述要求、内容(尤其是第5、第10等等重点)的兼顾、结合。

自身素质的充分、恰当的展现。

各人风格不一,但总的要有一定激情,不过度,快慢节奏又恰当。

素质包括礼仪风貌问候语,像青春朝气的当代教师。

内容、态度可弥补素质欠缺。

12、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解读及其教学处理的精彩、恰当,有自己都感到有点激动的教学内容,就有信心,有吸引力。

13、①因此,熟悉、钻研全部课文是最重要的准备(相关二点:①应聘面试现场,准备的时间有限,方式种种,甚至可能突然袭击;②篇目难猜,可能避熟就生,又可能杀回马枪。

)②因此,给力借鉴有用的相关资料,摘取低垂的苹果,急用先学,当然要转化为自己的要消化,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③在全篇钻研准备的基础上,可以有一些技巧性的重点准备。

14、既像中小学教学,但首先要吸引(“征服”)在场的评委老师。

15、大学知识的恰当运用。

有如味精(如文言文教学中),感到你有专业素养,基础好,有后劲,可造就。

但决不能掉书袋,不要随便出现中小学不用的艰深的术语。

16、同学之间一定要互通有无,协同“作战”,信息、资源共享。

一定要记住,放在整个就业市场,我们去应聘的人,夸张一点,只是沧海一栗(全省招考中小学语文老师每年约1500名左右,我们最多100多人,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同学之间不是竞争,而主要是叠加效应、共振效应、师大效应。

17、参考资料:电子版解读案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案例(第六章后附及第六章中阐述的案例,其他章中的案例);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陈日亮等的书;教学论课、名篇解读接力课上老师的解读;教参或网上有用的资料,等等。

18、应聘一般为高中人教版必修1~5册,小学3~5年级;一般会公布。

19、各班一半中学篇,一半小学篇。

尽量:必修1、2册选难篇,必修3~5册选生篇。

小学3~5年级各册都要有,文体多样些。

20、以班为单位,人人认真准备,全程参与,最好的互相学习、备课机会,是共同财富,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多观摩其他同学的片段教学,观看其他同学(包括上届同学)的片段教学录像,认真研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人生难得一搏,检验、鼓舞、修正自己,为最后一里路奋进!【篇二:片段教学教案模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篇三: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让操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与其它版本的教材一样,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同样安排了有关“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内容。

虽然是非课改年级,但我们一直努力尝试着用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关系,实现转化,推导公式”,经过思考,我们设想: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下面就是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案例片断: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生1:与它的底面积有关。

生2:与它的高有关。

(出示一组图片,观察,验证猜想)师(小结):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师:观察一下,它们有怎样的关系?生: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用实物验证,演示:等底等高)师:猜一猜,这里的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

师:还有其它想法吗?生:可能是。

师:请各小组利用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填写表格:圆柱与圆锥的底、高的关系几次把空圆柱倒满底高实验实验结论学生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生:好像不是。

师:请你们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实验。

生再次做实验,完成表格。

汇报实验结果,强化v= sh这一公式中的“等底等高”条件。

教后反思:原来设想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且,实验操作符合学生“爱动”的特点,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兴趣一定很浓厚。

谁知,事与愿违,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兴趣状态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经过反思,我们意识到了本节课的问题所在:虽然学生一直处于活动之中,但这种实验操作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运用手中的学具,去验证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猜想。

至于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是由教师替学生完成的。

也就是说,教师为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让学生机械地从事着对课本内容的模拟,而且,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操作的结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压缩了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种实验操作中,学生也许理解了数学知识,但却没有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于是我们想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给他们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教学活动方案,下面就是在另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的片段。

案例片断:揭示学习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

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生:圆柱体。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

生: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

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

生1:我们用空圆柱装满米后倒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生2:我们是用空圆锥装满米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3倍。

生3:我们的发现和第二组一样。

但是,我们只倒了一次,量了一下,发现米的高度正好占圆柱高的,也可以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4: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5:我们这一组实验结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6:??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2、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

师:请小组相互间交流一下,找一找结论不一样的原因。

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生再次汇报交流,经过辨析,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圆锥的体积有可能不是圆柱的。

概括公式v锥= v柱= sh(等底等高)教后反思: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上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和第一次活动相比,虽是同样经历了“猜想------验证------解释”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是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实验方法是多样的,材料选择是自由的,所以操作探究是主动的,合作交流是投入的。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对此,我们绝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认为,只要有实验操作就能实现属于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

也就是说,自主探索的过程仅有实验操作是不够的。

感悟与探讨:结合上面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1、自主探索应该着眼于让学生思考和寻找探索主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这样探索才有比较清晰的探索思路,否则,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的糟糕局面。

这种思考和寻找显然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一些教师正是为了让探索进入顺畅的“绿色通道”,于是“越俎代庖”,直接给出一种假设,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在第一个案例中,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正是由于缺少内在的实验动机。

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再加以巧妙引导,使学生自然想到选择“圆柱”作为研究工具。

由此看出,我们不但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某种目的和意义的实验操作,还要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才真正体现实验操作的价值。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不能让学生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