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功用做简要的分析从第一束光照耀混沌世界之时伊始,光与色的魔力就显现出来了。
较之绘画而言,电影艺术中的色彩修辞学还算一门起步不久的学问,还有许多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之处。
本文拟就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功用做简要的分析。
一、彩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1888年英国人勒普林斯在银幕上成功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Roundhay Garden Scene,片长仅仅两秒钟,此为默片。
1906年第一部自然色彩的彩色影片诞生,制作者是英国人George Albert Smith,内容是他的两个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而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35年美国导演马摩里安执导的《浮华世界》,它让电影脱离了黑白二色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令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崭新世界。
这部彩片的成功是继有声电影之后电影的二次技术革新,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表现的重要元素。
和照相术刚刚开始一样,这一时期的彩色电影也受到古典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
摄影师会对现实对象进行明显的主观化处理,有意加强镜头形象的象征性、寓意性,画面追求绘画性和绘画感。
直到20世纪中叶,电影观念才有了明显转变,人们对屏幕形象的真实感提出要求,画面效果逐渐脱离对绘画感的模仿。
加之技术的革新和彩色胶片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影胶片的色彩表现力更为丰富、细腻,也使得电影艺术更易于表现现实、贴近生活。
电影色彩在电影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既能真实再现自然,也能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同时还是电影人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
自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技术日趋完善,表现手法也趋于丰富,中国的电影人也意识到了色彩对于电影艺术的重要性,并将色彩观念运用到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中。
特别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导演不断地在色彩运用上进行探索,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1979年,北影厂张铮导演的《小花》和西影厂滕文骥、吴天明执导的《生活的颤音》都在电影中融入了各自对电影色彩的认识。
在《小花》中导演将多个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通过画面色彩的交互对比来进行现实与回忆的间断叙事,达到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生活的颤音》做了更多的尝试性的探索,把当时最时髦的电影技巧都运用个遍,譬如升格摄影、定格、交叉叙事,等等。
当今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影也随时代而不断变革,但色彩在电影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为电影人所重视。
二、色彩出现在电影作品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古典绘画史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关于形体结构与色彩孰重孰轻的争论从来就未曾停止过。
古典绘画往往将作品的叙事性放在首位,或是描绘庄严的宗教故事,或是重塑崇高的历史片段。
色彩只是形体或形式的附庸,从古典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并非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品质,过分地抬高色彩的地位必然导致徒有其表且冲淡作品的叙事功能。
这样的观念进而影响到刚刚进入彩色时代的电影创作,也成为电影人与理论家竞相争论的话题。
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里讲到:“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试验都证明,我们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强烈和刺眼的色彩(先不谈其虚假性)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到不快的。
”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也认为浮华的色彩无疑会阻碍运动的视觉观感,增加影片的静态感,从美学意义上讲远逊色于黑白片,鬼魅般的色彩令电影定格于某一画面、更趋绘画的特质,使电影叙事变得呆板、不流畅。
于是他说“色彩即静止”。
但色彩于电影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马尔丹又认为色彩并非一无是处,一些轻松、欢快主题的电影,像喜剧片、惊险片、西部片或者音乐片中色彩能增强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能够很好地迎合观众的趣味。
但一些像战争片或心理题材的影片就不宜使用色彩,这使其中严肃或神秘的气氛大打折扣。
与之相反的是,现代绘画恰恰想要摆脱艺术的叙事功能,色彩的独立正好吹响了革命的号角。
直到20世纪后期电影人才开始正确地认识到色彩对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恰到好处地控制和运用色彩不仅不会削弱电影的叙事功能,反倒会推进情节的发展,成为电影展开情节叙事的重要手段。
三、电影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方式那色彩是怎样在电影中进行情感表达的呢?人类在原始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是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综合的感官能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图像、文字的出现,视觉在人类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们所感知到的周遭世界是多重感官的综合体,人会不自觉地在大脑中试图去重现真实。
当看到“打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耳畔似乎就听到了“轰隆”的雷声,这就是所谓的“通感”。
原本,一切色彩都是自然现象,并不具有能联想到的抽象意义。
不过,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同的颜色留给人类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心理感受指向特定的色彩对象。
比如,白色对应于皑皑白雪,让人感到光明,产生明朗、圣洁之感;而黑色则容易让人联想到漆黑的夜晚或深不见底的洞穴,让人感到压抑、不安和恐怖……“通感”的产生使色彩成为重要的语言元素。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能调动观者的情绪,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感官联想,达到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这被现在的导演娴熟地运用于影片的制作中。
2003年的电影《海底总动员》,在儿子尼莫和爸爸玛林到海底学校的那组镜头,导演用各种明快的柠檬黄、橘红、粉红、大红、粉紫、草绿、湖蓝、钴蓝来营造画面,装点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生动活泼、安宁祥和的海底童话世界;而当叛逆的尼莫执意离开众人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电影画面从明快的色调马上变成大面积以深蓝色为主的凝重色调,娇小的朱红色的尼莫在其间令人觉得那样的不安。
这种不安是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既有深蓝与朱红的冷暖对比,又有一大一小的面积对比)带给观众的心理暗示。
这一前一后的镜头对比不光给人以心理感受的刺激,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红高粱》是张艺谋1987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执导的一部电影,今天提到这部电影,首先想到的还是那浓烈的汪洋恣肆的“红”。
绘画作品的画面往往形成某种和谐的色调,在电影作品里也会形成某种特殊的色彩基调,《红高粱》里红色的基调很好地烘托了这部电影的整体气氛。
全片都浸没在那辉煌的红色之中,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棉袄、红绣球、“十八里红”高粱酒……片中的一切都浸润在铺陈的红里,由此而弥散开导演想要言说的血腥与罪孽、欲望与狂野,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在镜头里导演充分运用了色彩的风格化、象征性语汇,导演试图用具有特殊象征意味的红色引领观者进入那个他早已预设的情绪性体验之中,他要展现的造型空间是一个外化了的充满生命力的精神空间。
电影结束于那神秘的日全食,张扬而绚烂的红最后归于那凝重而沉寂的黑。
到此,大概你已经忘了这个地方原叫“青纱口”,那些热烈的、张扬的红终究会褪去,留下这永恒的“青纱口”,就如同背后那个叙述者说的那样“桥还在,只是没了高粱”。
转瞬即逝的“红”、永恒存留的“青”,这也许就是张艺谋最终想要表现的生命的无限。
在这部经典影片中,张艺谋所营造的那些绚烂的、令人愉悦的电影画面不仅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官。
同时,他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巧妙运用还将影片的美学意义上升为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神经反应。
王国维曾经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张艺谋显然是深谙此道,在《红高粱》里他大胆、奇妙地调动、搭配电影色彩,歌颂了中华民族斗志昂扬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将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融为一体,将电影色彩的运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电影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典范例。
《红高粱》的色彩是悲壮的、激越的、热烈的,而另外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力作《肖申克的救赎》的色彩恰好相反,是肃穆的、低缓的、冷漠的。
电影1994年上映,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影片基本上从头至尾笼罩在刻意的冷灰色色调之中。
电影情节基本上都发生在一座监狱里,高墙内外判若两个世界,希望和未来从来都不属于这里。
冷漠而压抑的冷灰色调很好地烘托出狱中生活的烦闷与绝望,然而安迪的内心却是隐忍着那从未放弃的希望。
影片直到最后一刻,两个狱中老友终于在相约的大海边重逢,那内敛而久违了的相望一笑,那辽阔而蔚蓝的大海,终于驱散了影片画面从头至尾的冷灰色带给观众的阴郁与拥堵。
同样,电影色彩美学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冷灰色调设定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基调,让观众的心绪沉浸在落寞与绝望之间,而导演所要呼唤的“希望、自由、友谊”在其间得以彰显和升华。
以上三个典型案例为我们解答了色彩是怎样在电影作品中进行表情达意的,它既能满足观者的视觉愉悦感,更能够促成作品精神品质的提升。
四、色彩对电影制作的整个流程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电影制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设计,如摄影棚的搭建、拍摄场景选址等;拍摄过程,如灯光选择、服装道具、拍摄取景等;后期制作,如剪辑、色彩处理、音响合成等。
为了让电影层次更丰富、内容更饱满,我们在各个阶段都会运用到色彩美术的技巧,毫不夸张地说色彩美术贯穿于电影制作的全过程。
电影色彩的设计属于设计色彩的范畴,光与色又有它自身的物理光学特性,因此在色彩设计中会考虑到光谱、光波频率甚至波形长度。
尤其在数字特效制作中往往会运用到多源素材的合成,而多源素材间总是会产生质感和色彩上的反差,这就需要对各元素的色彩进行修改以便使合成后的镜头画面在风格和情景上显得更加统一协调。
另外,我们知道运动中的色彩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而黄色在紫色的背景下会显得更加明亮……这些都会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得到体现。
电影美术师会巧妙地选择合适的色彩来把握节奏,摄影师也将恰当地取舍镜头里的光色来达到视觉的完美呈现,最后剪辑师也会在色彩和谐的前提下将一场一场的戏加以剪辑拼接出一部完美的电影。
总之一句话,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无处不在。
五、结语电影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全面介入,电影对色彩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和细腻,色彩对一部电影而言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色彩不仅仅会影响到观众观看的情绪,甚至会左右电影导演的思想表达。
因此,对电影色彩的探索定会越来越为电影人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