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
骊成学区王家湾小学董庆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
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从生活中来,我们就要让数学的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
1、在学校生活中感受数学
如:在学生认识时间后,在教室内挂一个钟,上课时问学生是几点,下课再让学生看一下,让学生计算一下一节课的时间。
又如在做课间操时,教育学生记住自己的位置,那就要前后同时对齐,看自己在第几排,第几位,用横纵坐标一起才能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数学
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可以在这些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外出活动,学生要买一些点心、零食、材料。
要求学生消费不超过10元,如何去商店购食品,活动过程中,如何分组,如何统计数据等。
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数字
帮父母完成一些日常用品的采购;为房屋的装修、改造出谋划策,统计家庭的收入、支出等。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而生活能力低下,知识与生活脱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发展,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懈努力。
实践证明,走与实际生活相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知识,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1、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
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
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
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以下情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飞走了。
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
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3、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计算方法,这时老师问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 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
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这样就能在创造在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构
三、拓展练习生活化。
学习固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情感体验。
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
有目的地让学生解决生活中数
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例如:认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了数小棒根数、班级人数、门牌号码、汽车线路编号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外,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再组织交流,描述出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非整十数,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理解。
期末复习时,为了使学生巩固“比多、比少、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等知识,我带领同学们操场上一角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根据男女同学开展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已学习过的数学问题吗?同学们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回答:①男生有( )人;②女生有( )人;③一共有( )人;④男生比女生多( )人;⑤女生比男生少( )人;⑥女生多一些;⑦穿裙子的比不穿裙子的少( )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 )人?⑨女生再添()人就和男生同样多……我觉得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学生的问题越多,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不再是死读书,做呆板练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创造思维的人。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
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