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外关系史-1

近代中外关系史-1

1、西方文化传播的概况 (1)宗教文化 (2)外国史地 (3)自然科学

2、西方文化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宗教传播的问题 "In supplying them with works of a scientific character, we shall not only promote their material interests, but by employs them as media for promote conveying religious truth. we shall contribute largely to their intellectual and more generation."(“note”,《航海 金针》,玛高温:爱华堂藏版,咸丰三年正月。) “夫人生在世,当以格致为要,而物之生也,悉有 所本。本者何?即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神也。神 为天地之主,犹君为一国之主。……神主天地,亦 有法以治之。风者,神之一法也。”(玛高温: 《航海金针》第一卷,第一页。)

(2)科学名词的确定
(3)中国人的参与 3、西方传播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和东传
五、太平天国前期的对外关系 (一)太平天国的对外观念与对外政策
1、对外观念
(1)有对外友好的表示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说“如果上帝助吾恢 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产业而不侵 害别人所有;我们将要彼此有交谊,互通真 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我们共拜同一之 天父,共敬世界救主天兄之真道,这是我的 灵魂被接上天后之大愿也。”
安南
苏禄
南掌(老挝)
顺治十八年(1661)
雍正四年(1726) 雍正八年(1740) 乾隆十五年(1750)
康熙五年(1666)
两年一次
五年一次
乾隆六十年(1795)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十年一次 十年一次
缅甸
2、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二)清前期的中西外交关系 1、中葡关系 2、中荷关系

(2)对来访外国使节的傲慢与自大 韦昌辉在接见英国使团翻译时说:太平王即真主, 是上帝次子,不仅是中国的主,也是你们的主。 太平天国为准备接受英使文翰来访而致对方的诏书: “天父上帝派遣吾主下凡,即为天下万国之真主, 天下臣民有来朝者,必须严格遵守礼制。” 杨秀清答复文翰的谕示中又称“尔英人久已拜天, 今来谒主”,“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 朝”。 (3)对列强认识逐渐变化,但未采取对立立场 2、对外政策



一、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界定 (一)内涵 (二)研究范围 (三)中外关系的划分 1、从内容上划分 外交关系 经济关系 文化关系 2、从中外关系的主体划分





二、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二)内容的丰富性 (三)复杂性 (四)双重性 1、平等性与不平等性 2、外来因素的双重作用 3、被动性和主动性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 (一)叶名琛在广州的对外活动
(二)《天津条约》的谈判
(三)换约与大沽之战
(四)《北京条约》的谈判
二、条约制度的形成 三、太平天国后期的对外关系 (一)对外观念的变化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对外观念: “柔远人之法”:“凡外国人技艺精巧,国法宏深, 宜先许通商,但不得擅入内地,恐百姓罕见多奇, 致生别事。惟许牧师等并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但准为国献策,不得谤国法也。” “与番人并雄之法”,主张中国应开放工商与外国 竞争,但需要“有一定之章程,一定之礼法”。 在与外国交往的礼仪上,提出:“凡于往来言语文 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 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 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 实际,且招祸也。”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对外关系
1、外交关系
2、文化关系 (三)太平天国前期列强对华侵略 1、镇压小刀会起义和广东三合会起义 2、扩大在租界的特权 3、侵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新变化
参考论文与书目: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观念》,《历 史研究》1991年第1期 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外交制度和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变
1、宗藩体制的解体
2、中国外交制度的早期现代化 (1)中央和地方外交机构的变化 总理衙门 南洋大臣
北洋大臣
(2)驻外使领馆的建立
中国早期驻外公使
大清国首届驻日本国使臣照
郭 嵩 焘
何 如 璋
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在华盛顿白宫蓝厅递交国书

叶名琛
二、五口通商时期的外交关系 (一)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二)耆英外交
(三)徐广缙、叶名琛办理外交
(四)传教交涉
(五)租界和澳门问题
青浦教案发生地
(六)修约问题与中外交涉
三、五口通商时期的经济关系
(一)正常贸易的情形
(二)走私贸易 (三)苦力贸易 (四)沿海贸易的护航 四、五口通商时期的文化关系 (一)传教活动的拓展

(二)对外交涉 (三)对外贸易和文化关系
第四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曲折演进

参考书目: 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 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汪敬虞《赫德与中西关系》 费正清等编《赫德日记》 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 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 (美)吉瑞德著. 《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
(二)中外贸易 1、公行制度的产生与运作 2、西方国家的对华贸易 3、中国亚洲国家的贸易 三、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嘉道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1、交流中的障碍 2、西方文化传播的主体 商人、医生、传教士

马礼逊
郭士立
裨治文
卫三畏
近代中外关系史
参考书目






马士:《中华帝国对华关系史》 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 唐吉培:《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丁长清等编著:《中外经济关系史纲要》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 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 陈春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 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

三、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状况 (一)民国时期 (二)1949-1966年 (三)文革时期 (四)1976年以来 四、研究机构和代表性学者
第一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前奏
参考书目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 比较研究》 萧致治、杨卫东编撰《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 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世界——两个世 界的撞击》 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觐见乾隆纪实》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陈兰彬
(3)外交礼仪制度的变化 (二)条约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及其危害
(三)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1、承担条约义务 2、借师助剿 3、和戎自强外交战略的提出 4、改革外交制度,培养外交人才 5、国际法的接受与运用 6、传统“以夷制夷”政策的延续
(四)列强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外交关系 (一)重大外交事件的交涉 1、中日交涉 2、小国订约
3、中俄关系
4、中英关系
英使臣马戛尔尼勋爵
乾隆接见英国使团
(三)清政府对来华外人的司法管辖
二、清代前期的中外经济关系 (一)清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演变 1、清初的海禁政策 2、康熙朝的开海贸易及其变化 3、雍正朝、乾隆朝的限制贸易政策 4、嘉道之际的封闭自守政策


参考书目
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 乔明顺《中美关系第一页》 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 活动》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 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 场圈》 亨特《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 [美]卫斐列著,顾钧、江莉译:《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美]雷孜智著,尹文涓译:《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 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
伯驾
伯驾行医
3、西方文化传播的内容 (1)宗教文化
梁发
(2)西方史地 (3)政治经济学
(4)医学
(5)其他 4、中国文化的西传 (1)翻译中国传统经典 (2)介绍中国历史与现状 (3)研究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开端——
五口通商时期的中外关系

3、中英交涉
4、中法交涉 5、中俄交涉 6、中美交涉 7、中葡澳门交涉
黄遵宪对外交涉主张
交涉之法
一、“挪展之法,如一事期效八成,则先以九成十成出之, 以期退步。” 二、“渐摩之法,如既切而复磋,既琢而复磨,以求精到, 如得寸则一寸,得尺则一尺,以期渐进也。” 三、“抵制之法,如此事不便于我,则兼及他事不便于彼 者藉以牵制,如甲事有益于彼,则别寻乙事有益于我者 以索其酬报是也。”
交涉应对技巧: “于固执已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执已权,则托于我国愿同 协办;于要求已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外交辞令:“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谓其酌度;不 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词气终不愤激”。 应对挫折和变化的态度:“词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 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幸而获济,则吾民受护商 之益;不幸而不济,彼国亦必服其谋国之忠。” ——黄遵宪《上某星使论外交书》(189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