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延续文化血脉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丰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产生的影响,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三、学情分析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链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

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导入:【阅读资料】“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提问:你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或者唱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吗?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流传至今?1.中华文化的产生教师归纳: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环节一:走近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2.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探究分享】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享交流这些“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师归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3.文脉的发展与意义【探究与分享】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文化之旅”研学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活动方案。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使学生沿途能够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问:请你说明设计思路,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教师归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华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环节三:传承和发展文化4.传承和发展文化【阅读感悟】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再到航天精神……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问: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归纳:新时期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5.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归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环节四:走近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漂流瓶】6.美德的重要性及内涵阅读中华经典,养天地浩然之气。

任务: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环节五: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7.美德的影响【阅读感悟】《朱子家训》摘录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践行美德【探究与分享】“宁波好人”提问: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你感受到中华美德的力量在哪里?教师归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本课小结站立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让我们一起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德。

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2夯实法治基石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能力目标: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夯实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识”两目组成。

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

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四、教学过程任务1:你心中的法治是怎样的?反馈指导:[小结]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任务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反馈指导:[材料分析]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等,为解决现存比较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材料2:自2012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6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议超过4500条;“全民献智改革”活动从2015年启动,中山相关部门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改革工作意见,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议超过600条……中山市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探索出覆盖各类群体的社会治理共治模式。

思考:(1)结合材料1谈谈“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制定、完善法律?(2)结合材料2谈谈“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小结]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任务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反馈指导1:[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思考交流]: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小结]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任务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治蓝图是怎样的?反馈指导2: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第48页正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阅读教材第49页相关链接,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小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 将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新定位。

任务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反馈指导: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链接,谈谈你对这段名言的理解。

阅读资料,体会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出现了33次,“依法治国”出现了19次。

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小结]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五、板书设计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一、夯实法治基石1.选择法治道路(1)实行法治的原因(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2.描绘法治蓝图(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3)建设法治中国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3我们的梦想一、教学目标知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了解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通过对民族复兴梦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感到自豪;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