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理解数量条款,合理掌握交货数量

正确理解数量条款,合理掌握交货数量

正确理解数量条款,合理掌握交货数量
作者:邓志娟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数量条款、数量机动幅度的表示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国际贸易专业中职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知识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合同;数量条款;机动幅度
在国际贸易中,卖方能否准确无误地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决定了他能否顺利安全地收汇。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向买方交付货物是卖方的基本义务。

这就要求卖方必需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交与买方。

对于货物的具体要求,合同中主要通过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来体现,其中的数量条款决定了整笔交易的总金额,因此,卖方必需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具体数量来完成交货义务。

要做到这一点,当事人就得正确理解合同中的数量条款。

这也是中职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一、数量条款概述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数量条款主要由货物的具体数量和计量单位构成。

通常情况下,卖方必须保证他交与买方货物的实际数量与合同规定的数量完全相符,不能随意多交或少交货,否则即构成违约行为,不仅无法安全收汇,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在实际业务中,对那些由于受本身的特性或生产、包装、船舶订舱和船舶配载等条件的限制,难以保证做到交货数量和合同规定严格一致的商品,如农副产品和工矿产品等,为方便履约,避免争议的发生,买卖双方在签约时最好应根据货物的特点和商业习惯合理地规定数量的机动幅度,使卖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安排交货的数量,以免出现为了完成合同规定的绝对数量而可能导致包装不成件的情形。

特别是在小麦、玉米、矿砂和煤炭等散装货贸易中,由于普遍使用自动装卸设备,而且是以船舶水尺核算装载吨位,这种情况下装运“绝对数量”是几乎不可能的,规定数量机动幅度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二、数量机动幅度的表示方法
(1)合同中商品数量机动幅度的规定方法通常是在明确规定具体货物量的基础上,再规定可多交或少交合同数量的百分之几,即允许卖方交货的数量可以多交或少交若干,但只要在规定的机动幅度内,就不算违约,我们称之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

如合同中规定:100,800码,卖方可溢装或短装5%。

那么卖方只要在100,800码上下5%即95,760码—105,840码的幅度范围内,都可对外交货,而毋需硬凑100,800码。

这种规定方法简明易懂,容易理解和掌握,方便买卖双方履约,在实际业务中应用比较多。

(2)在国际贸易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示数量机动幅度的方法,即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数量的伸缩幅度,但在成交数量前加“约”(about)字,如约100公吨,也使具体的交货数量可作适当机动。

但由于国际上对“约”字的含义解释不一,有的理解为2.5%,有的则认为是5%,为此,在履约中交易各方经常对此产生争议。

但在以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的买卖中,这种争议基本上可以避免,因为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约”量的认识,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中的第三十条a款对此作了如下的规定:凡“约”或“大约”用于信用证金额或信用证规定的数量或单价时,应解释为允许有关金额或数量或单价有不超过10%的增减幅度。

据此,对信用证的金额、数量或单价,如果用了“约”(about)、“大约”(circa)、“近似”(approximately)等,可允许有不超过10%的增减幅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约”字放在哪一项,只适用那一项,而不能依此类推。

例如信用证中货物的单价与数量条款中有“约”词语,但金额中没有类似的词语,则意味着金额不允许有上述幅度的增减。

简言之,在以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进行的交易中,若在成交数量及/或金额前加“约”字,则允许实际交货的数量及/或支取金额有10%的增减幅度,但支取的金额不得超过信用证的总金额,否则,将遭到银行的拒付。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出口企业向海湾某国家出口冻羊肉20公吨,每公吨400美元FOB XX港,合同规定数量为20公吨,可增减10%,国外开来信用证,证中金额为8,000美元,数量约20公吨。

结果我出口企业实际装运22公吨,持单到银行议付却遭拒付。

分析此案例,不难发现其遭拒付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约”量理解的失误,因为按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解释,信用证规定数量约20公吨,则出口企业可以多装或少装10%即2公吨,但来证的金额前并没有“约”或“大约”等词语,意味着出口企业支取的最高金额只能为8,000美元。

所以,该出口企业持载明22公吨货物的发票和8,800美元的汇票向银行办理议付,肯定遭到拒付。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签约时如果数量是约量,则来证金额也应有相应的规定,否则,实际装运时宁可少装。

该出口企业就是因为没有理顺合同与信用证的关系,又未能正确理解和利用惯例的解释,因而吃了亏。

(3)关于数量机动幅度,《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中的第三十条b款还规定:在信用证未以包装单位件数或货物自身件数的方式规定货物数量时,货物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幅度,只要总支取金额不超过信用证金额。

按此规定,在以信用证支付的货物买卖中,只要非以包装单位或个数/件数单位计量货物量,即使信用证没有明确规定或以约量表示机动幅度,卖方同样也可多交或少交5%。

例如,信用证规定“棉纱400,000磅”,则出口企业实际发货可掌握在380,000磅至420,000磅之间。

但如果信用证规定“棉纱1000包,每包400磅”,则出口企业只能按照信用证规定的具体数量1000包发货,否则就构成违约。

三、结语
以上几种数量机动幅度的规定为出口企业实际组织交货带来了方便,如利用得当还可从中获取额外的利益,即在交货过程中可利用溢短装的决定权根据市价的变化趋势多交或少交货,而从中受益。

但应注意的,按照国际惯例,溢短装条款多以一次利用装运整数为准,即第一次已经利用装运整数,第二次就不可以再予以利用。

例如,某企业出口某商品100公吨,来证规定的金额和数量均载有“约”字,允许分批装运,并声明该证受“统一惯例600号”的约束。

出口企业在装运前见该货市场价格上涨,便出运90公吨(已经利用了装运整数)。

不久该货行市回落,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出口方又装运20公吨,交单议付时遭开证行拒付。

分析此案例,本交易出口方最多可装110公吨,最少应装90公吨,但10%的增减幅度应该是一次用完,还是分批使用,“600”未作明确规定。

而从企业组织交货的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该企业行为即为非善意利用溢短装条款,银行理所当然会拒付。

但如果第一次装运只利用了整数的一部分,例如77公吨或88公吨,则第二次再装33公吨或22公吨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总之,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数量交货是卖方的基本义务,但由于卖方实际交货的数量还受到数量机动幅度条款的影响,因此卖方只有正确地理解合同和信用证中数量条款的规定以及有关国际惯例的解释,才能准确掌握交货的数量,正确地履行交货义务,保证安全收汇。

(作者单位: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陈春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