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内战“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此战以解放军胜利告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希望你喜欢。

平津战役开始以后,我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

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

而后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

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

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

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并从此改写了历史走向,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平津战役发生的背景1948年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伪"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此时,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伪“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集团60多万人,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国民党军顾此失彼
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

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

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

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

淮海战役的胜利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

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

为此,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

1949年1月10日,决定以
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东北野战军进关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

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

29日,平津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对平、津、张守军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原则,华北军区第3兵团突然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先后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

战役前的准备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

后前线指挥员报告,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

同时判断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可能,因此,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

在此期间,淮海战役于1月1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

《关于时局的声明》
毛泽东主席在1月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林彪、罗荣桓在1月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蒋介石派
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北平或南撤。

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1月,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人民热烈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

平津战役相关电影《大决战》系列电影影片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 部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年份1991年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年份1991年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年份1992年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明是为了守住平津,暗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终于打消了蒋介石将傅作义部60万军队撤出华北的决定,掌握了国民党在华北的军政大权。

为拖住并歼灭傅作义部,中共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会合,发起平津战役。

很快,傅作义的嫡系35军被围歼于新保安。

这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并钳制住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及蒋介石的部分嫡系军队。

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已经突然进入平津地区,与聂荣臻会合,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

平津战役打响后,傅作义见抵抗没有希望,秘密地与中共联系进行和谈。

为掩盖傅作义的秘密起义准备,1949年新年献词中中共列出战犯名单中仍旧有傅作义,傅作义得知自己成为战犯的真相后,起义的决心日重,但由于双方所条件距离太大,谈判没有成功。

傅错误认为天津好守,可以有讨价的资本,下令陈长捷死守天津。

同时,派代表继续与中共谈判。

谈判未几,天津在30小时内时失守,傅作义幻想破灭,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

当天,蒋介石不得不假装“引退”。

为感谢傅作义对和平解放北平的贡献,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傅作义。

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