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框架(总纲)

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框架(总纲)

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框架目录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提出的背景与必要性 (2)(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2)(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6)二、生态文明战略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5)(一)指导思想 (15)(二)基本原则 (17)三、战略目标 (18)(一)总体目标:经济社会发展 (18)(二)具体目标:指标体系 (18)四、战略体系 (19)(一)战略支撑 (19)(二)战略途径 (20)(三)战略重点 (20)五、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 (20)(一)农业生态文明 (20)(二)工业生态化 (24)(三)现代服务业生态化 (27)六、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 (28)(一)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28)(二)转变生活与消费方式 (32)(三)公众参与 (33)七、法制行政生态化 (34)(一)充分利用现有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建设 (35)(二)完善有关生态建设立法的出台 (35)(三)重视生态行政建设 (35)(四)加强生态法治建设的公众参与度 (36)(五)完善法治的配套制度建设 (36)八、生态文化 (36)(一)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37)(二)促进全民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37)(三)建立生态文化的保障体系 (38)九、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38)(一)自然资源保护的管理体系 (38)(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8)(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 (39)十、战略保障 (39)(一)生态文明的立法和实施 (39)(二)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 (39)(三)监督与评估(指标体系) (40)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提出的背景与必要性(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1.经济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的增长需要以丰富的资源作为后盾,同时需要考虑对环境容量产生的压力。

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下,中国的经济生产已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一方面,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急剧减少、短缺;另一方面,‚两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容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1)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现象存在在资源环境中,土地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近几年我国土地管理秩序等方面虽有所好转,但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者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到1.39亩1,且还在不断减少。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各类用地均不能满足需要,建设与农业以及农林牧之间争地用地矛盾突出。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过多占有耕地,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加之土地利用中对水土保持的忽视,造成我国耕地风蚀面积不断扩展,土地退化和损毁日趋严重,使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形势更加严峻。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容乐观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总量上讲,我国是世界上矿产种类比较齐全,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十分可观的1《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解读》,/landmarket/landpolicyresearch/200 704/t20070418_51642.htm。

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矿产资源紧缺,特别是石油、煤、铜等重要资源的储量严重不足,相当一批资源可供性下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国在珍惜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对矿山实行无计划的超量开采,矿产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但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却是世界平均数的十六倍多。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进一步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

2(3)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水资源卷》一书介绍,2002年,全国需水量为7096.19亿立方米,但只能供6677.97立方米,缺水418.22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000亿元。

目前农业灌溉缺水800亿立方米,工业城市缺水300亿立方米,600余座城市中400余座缺水,严重缺水的有200余座。

同时,广大中国农村约有5000万人口饮水有困难。

(4)‚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在发展模式上,中国长期走‚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在生态观念上,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甚至有不少地方领导也没有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议事日程,摆不正发展与环保、治理与建设、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不少地方甚至存在牺牲生态环境,单纯发展经济的错误思想,成为当前制2雷涯邻.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Z].中国产业安全论坛.2006年7月22日.约生态保护工作的思想障碍。

2.社会生活中的资源环境问题(1)人口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21%的世界人口,而且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增长。

同时,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很低,人口健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结构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疾病构成变化、医疗模式转变等因素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落后,医疗条件简陋,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一些地方病、传染病依然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我国的人口发展与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势必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2)国民生态意识淡薄由于工业文明框架下环境价值观的影响,加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我国居民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以国民的消费观念为例。

可持续消费也称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它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的绿色消费观念远未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的建设任重道远。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创新型社会的核心。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的、单一依赖于资源消耗的生产方式,用可循环利用、可回收的新型科技产品替代经济社会发展赖以依靠的各类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人类社会去除和降低那些没有必要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然而,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技术竞争力较低,企业间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发达程度、掌握信息技能的水平等都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3.生态环境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06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581.5亿吨的50.4%,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61.9%,大大超过了工业废水所带来的污染;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0.3%和27.9%;滇池、太湖和巢湖水质均为劣Ⅴ类;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监测的342个城市中,仅41.6%的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66.9%;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形势不容乐观。

3具体而言,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不但为人们提供薪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还为各种野生生物提供了合适的生活居住场所。

同时,森林还是‚地球之肺‛,是‚消化‛CO2并产生人类所必需的O2的主要机体。

然而,近几十年来,在我国以工业文明为框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无节制被采伐森林,毁林造田,加之非人为与人为的森林火灾等,导致我国森林面积逐渐缩减。

据统计,20世纪50-90年代,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逐渐消失了三分之一。

目前,海南现有天然林面积只有解放初期的20%。

由于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人为的对野生动物乱捕乱猎,对森林资源滥采滥伐,已使许多野生动、植物急剧减少,有的面临绝种威胁。

4(2)水污染加剧2000年,中国水利部曾对全国700多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已有46.5%的河水受到污染,10.6%的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中国环境公报.2007年6月4日.4吴光辉.中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3),1河水严重污染,64%的城市河段为4类或5类水质,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

5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3)固体和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加剧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661个城市中共有运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场372座,分布在297个城市,全部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率仅仅为50.8%,近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而这部分填埋厂中只有15%能够实现生活垃圾的基本无害化,5%填埋场垃圾实现较完全的无害化,其余的垃圾只是被简单的填满。

6据统计,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0亿吨,比上年增加20.0%;200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4亿吨,比上年增加12.0%;2006 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20 亿吨,比上年增加13.1% 。

目前,全国遭遇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万公斤。

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现酸雨,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污染农田533.3万公顷,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7另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