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⑤,贻我彤管⑥。
彤管有炜⑦,说怿女⑧美。
自牧归荑⑨,洵美且异⑩。
匪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⑫。
【注】①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美丽、漂亮。
②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定。
⑤娈(luán):美好。
⑥贻(yí):赠。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
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说的“荑”。
⑦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色红而光亮。
⑧说怿(yuè yì):喜悦。
说,同“悦”。
怿,喜悦。
女,同“汝”,你。
⑨牧:野外。
归:同“馈”,赠送。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⑩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⑪匪:同“非”。
⑫贻:赠予。
知人论世一、创作背景《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青年男女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
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
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二、白话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诵读体悟一、整体赏析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
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诗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
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意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二、名家点评朱熹《诗集传》:“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第二章)“于是见之矣。
”“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
”“言既得此物,而又说怿此女之美也。
”(第三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胡承珙《毛诗后笺》:“传云:‘静,贞静也。
’《文选·思玄赋》《高唐赋》注并引《韩诗章句》曰‘静,贞也’,天下有奔女而可目之为贞者乎?”陈子展《诗三百解题》:“《静女》,无疑的是关于男女相悦之诗。
”余冠英《诗经选》:“这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③谁?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⑦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⑧。
【注】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③遗(wèi):赠送。
④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⑤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知人论世一、创作背景求宦失意,怀乡思亲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断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二、白话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他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诵读体悟一、整体赏析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中的“芙蓉”(荷花)与“夫容”谐音,即丈夫的面容,故“涉江采芙蓉”之人为思妇。
“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草,发出阵阵幽香。
这里以花喻人,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兰泽有很多美女。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
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
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采用“悬想”写法,转换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
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
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得“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
结尾“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二、名家点评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①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③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④在,只是朱颜改⑤。
问君能⑥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故国:指南唐。
④砌:台阶。
栏:一作“阑”。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⑤朱颜改:红润的容颜改变了,指人已憔悴。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⑥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千古词帝——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后主。
李璟第六子。
于961至975年在位,国破降宋。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
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现存词三十八首,存诗十六首。
二、创作背景亡国囚徒的悲歌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词。
三、白话译文这春花秋月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诵读体悟一、整体鉴赏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忍卒读。
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
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
“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
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