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2)二、学习新词定风波(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吧。
预设:(出示课件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7)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出示课件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注释】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8)【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教师:说一说:根据你们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9)教师点拨: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预设: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2.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释】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高声吟咏。
芒鞋:草鞋。
蓑: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10)【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11)预设2:“莫听”,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预设3:“何妨吟啸且徐行”,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儿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预设4: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师:上阕小结。
(出示课件12)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3.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13)【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
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14)预设2:“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预设3: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思考以下问题: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出示课件1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词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出示课件17)预设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预设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这首词的作者陈与义。
预设:(出示课件19)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
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
又能词。
有《简斋集》《无住词》。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20)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
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2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出示课件22)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注释】旧游:昔日的游览。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豪英:才干出众的人。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22)【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23)预设2: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预设3:“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预设4: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2.词句出示:(出示课件24)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24)【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
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
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25)预设1:“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预设2:“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
预设3:“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预设4:“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预设5: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26)(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
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27)(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