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2020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料还是矿物燃料, 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
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后, 开始寻找替代能
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指的是:
( 1)
( 2)
5. 他站着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 的神情; 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他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 闰土看见“我”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
情”,人“欢喜”是因为
。
他“凄凉”是因为
(2) 第一段中加点“终于”和“分明”有怎样的
表达作用?
。 (3) 文中两处“只是摇头”表现了闰土怎样的心
情?
。 (4) 文章最后写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
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 ”,这里加点部分有 什么样深刻含义?
一. 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多指
散文和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
例: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 “难道你
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 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 ..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
兵?”这里的“傲然”一词应如何理解?——大家讨论。
傲然:
。
又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 “母亲是个好劳 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这样 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 在旁边帮她的
2020 中考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
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 ( 语境 ) 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
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
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下面结合中考有关试题来
具体探讨一下:
从题型上看有两种:
一是找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多是一些指
这一类题所选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
例①: 2001 年深圳中考试题第 15 题:第一段最后一个词
“颤动”用得生动、传神。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
词语“第一道” 、“温柔”、“阳光下” 、“微微”,写出
该词语运用的妙处。 (3 分)
问 1:“颤动”一词的妙处
问 2:该段中的“温柔”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试
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1
)
总
是:
。
(
2
)
很
自
然
地:
。
二. 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多指小说等
记叙类的文章)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面三刀碗酒,要一碟茴 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2)“昂贵”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专题训练:
1.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溃退, ……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 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
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降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有何含
示代词和数量词等,如“这、这些
、那、那些、其、之、
此、它、是等。
例: 2002 年深圳中考题的第 12 题:“第⑤段中“这样”一
词指代什么?(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 2 分)
二是品味词语。一般有三种问法:
( 1) 指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或妙处
( 2) 把该词语换成其它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 3) 把该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 .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 .出
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 .出来的;是
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
.
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
出。”试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1)“梳、犁、溢、溅”这四个动词有何作用?
这个“排”字换成别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分
析
讨
论
:
。 又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 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 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 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试分别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1
)
站
着
渴
酒:
。
(
2
)
高
大
:
。
(
3
)
伤
痕
:
。
(
4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乱
蓬
蓬:
。
三. 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多指散文
问 3:把“温柔”换成“温暖”行不行?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虽然考查的目的是一样的, 但回答时的角度及
表达方式却有一定区别。
例②: 2002 年深圳中考第 16 题:“全心全意” 和“默默”
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3 分)
解答这一类即理解透并表达出词语在文章或句子中的含
义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此 2: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 此 3: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因此得名。
3、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生锈”在文中有“麻木”出现故
障之意。 “胃口”指上文的“学问欲”和下文的“嗜好” 4、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这些问题”指( 1)矿物燃料总 储量有限( 2)生物、矿物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5、联系文章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来理解: (1)“欢喜”是因 为他看到了儿时要好的伙伴。 “凄凉”是因为自己已陷入极 度贫困之中。
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
( 1)试找出与“居然” 相照应的两个词: ①
。
②
。
( 2 )“ 居 然 ” 在 此 有 何 表 达 作
用?
。
3.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
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
路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就发痒。人
类为理性的动物, “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
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 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 官一齐打入冷宫, 把.学.问.的.胃.口. 弄坏了, 便山珍海味
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 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
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
问,不消耗那一点钟上, 闹成了 “学问胃弱” 的征候,
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 1 )“ 生 锈 ” 在 文 中 是 什 么 意
三个此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此 ①:
此 ②:
此 ③:
参考答案:
1、联系原文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不料”本是没想到(出乎
意料),在此既讽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又反衬了解放军的
英勇善战。
2、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理解: ( 1)与“居然”照应的有
“惊喜”和“独一无二”
( 2 )“居然”在此突出了“我”的惊喜心情。
用。试讨论分析。
(
1
)
怕
:
。
(
2
)
再
找
:
。
(
3
)
又
:
。
四. 联系语境 (即上下文)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各
种文体都有)
例:散文《爹娘》 :“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
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 让我六岁就上小学。 那时,
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
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
一类的文章)
例: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
.他看
见,……我再向外看时,……我赶紧去搀他。……他
走了几步,回头看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来了。”加点词语在文中表达作
(1)加点的 词语表现 了 作者 怎样的思 想感
情?
。
7. 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 .
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峪味”之感。
加点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8. 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①
立意,实事求是。项脊二字从何而来?有人认为归氏
先祖住在项脊轩,因此②得名。此③说勉强可通……
“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我也说不出 话。……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
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
掉……”他只.是.摇.头.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 . 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
。
6. 在朝鲜每一天,我都 .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
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 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
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 是我
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这就是: 我越来越深刻地
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我感到他
们世间是最可爱的人。
( 2)“终于”和“分明”表现了闰土在无邪的童年友谊 和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表现了 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之深。 ( 3)两处“兴是摇头”表现了闰土在生活重压下心中深 深的忧愁和痛苦。 ( 4)“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在生活 重压下已变作木偶人一般,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 扭曲。 6、联系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来理解: “都”和“一切” 表现了作者被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深深感动,表现了作者 对志愿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与爱戴。 7 、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加点部分用的是借代手法,分 别指代裴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8 、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此 1: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 眼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