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63分时间:7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
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
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谥文忠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
”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
仁宗初读轼、1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
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节选自《宋史·苏轼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②韬戢(tāo jí):收藏,敛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2出入”是“侍从”的状语,其间不能断开;“群臣”是“无出其右”的主语,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
“以……为本”是固定句式,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殷商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既示恩宠,又予实权”错,“太师”大多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非实职,也无实权。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
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
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
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
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民,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不是在儋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5分)译文:(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5分)45译文: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2)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苏轼吗?处,居住。
以为,把……当作。
游,交往。
终身,终老。
(2)虽然,虽然这样。
假,假使。
易,改变。
得,能够。
,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
于是(苏轼)以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
住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不论贤才或是平常人,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他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
昌化,是以前的儋耳,不是人所能住的,药品食物都没有。
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苏轼就买地筑屋,儋耳人就搬砖运土来帮助他。
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徽宗即位,(苏轼)移居廉州,改任舒州团练副使,又移迁至永州。
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掌管了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
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他自从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必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超出他的。
但被小人所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高宗即位,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用他的孙子苏符任礼部尚书。
皇上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一读起来就是一整天都忘了疲倦,说这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的曾孙苏峤。
皇上追崇苏轼,又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
评论说:苏轼在儿童时代,在士人中流传的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到了蜀地,苏轼一一列举诗中所说的韩琦、富弼、杜衍、范仲淹等贤人去问他的老师。
老师觉得奇怪而对他解释,他就说:“正想认识这几个人。
”这时大概他已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二十岁左右,苏轼父子兄弟到了京城,一天而声名显赫,震动四方。
不久,他登上进士高第,通过殿试,入朝掌管书函诏令,出任州县官员。
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找到两个宰相了。
”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入迷到)御膳送来食物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
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
欧阳修先赏识他,他的名气后来就和欧阳修一样,岂不是苏轼的天才是不可被掩盖的,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
唉!苏轼不能做宰相,又难道不是他的幸运吗?有人说:“苏轼稍有隐晦,即使不被重用,也应免去了灾祸。
”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苏轼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5~6题。
6秦州杂诗①(其十七)杜甫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
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统题为《秦州杂诗》。
②窥井:求食。
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边”指秦州,前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第三句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第四句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78急速行进”说法有误,“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
6.请从明写、暗写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
(6分),其中“檐雨乱淋幔”明写雨之急骤,其他五句皆是暗写。
②“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写秋雨连绵;“山云低度墙”写秋雨一场未断一场又下;“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
③诗歌通过明写即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暗写即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两者结合,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
,可知赏析的角度为“明写、暗写”,结合具体的诗句,发现“乱淋”是明写,除尾联外其余五句都是暗写。
另外由于诗歌都是写雨,所以赏析时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进行作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美、技艺精湛而 。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
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淡雅而富有自然气息。
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们的一大特色。
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东阳木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或鸟瞰式透视法,充分展示画面内容。
不仅如此,(),装饰性与实用性,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雷贯耳俯拾即是乐此不疲相得益彰B.如雷贯耳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珠联璧合C.闻名遐迩俯拾即是乐此不疲珠联璧合D.闻名遐迩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得益彰9: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闻名遐迩:远近都有名声。
形容名声大。
“如雷贯耳”常被用为结识他人时表示恭维的客套话。
根据语境,第一处横线上填“闻名遐迩”更合适。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形容非常多。
根据语境,第二处横线上填“比比皆是”更合适。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
根据语境,第三处横线上填“津津乐道”更合适。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
此处强调“装饰性”与“实用性”互相补充而显出好处,第四处横线上填“相得益彰”更合适。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