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宋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山上的小亭。
①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①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 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
“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
文末用齐景公的典故说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
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白话诗歌]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
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头上要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
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注]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
①李蔡:李广之堂弟。
①芸:通“耘”。
①笕竹:剖开竹子。
①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解析:选B B项,“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之意。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
(6分)答:解析:这首词的上阕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未被封侯,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被封爵列侯的典故,两相对比,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运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并将骁勇善战然而未被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被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朝廷的不公。
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
[白话诗歌]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败军之际,受伤之时夺得匈奴的战马。
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
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的噩耗,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①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被贬,墨石也因此而被冷落,“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B.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
D.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解析:选B B项,“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
(6分)答:参考答案:苏轼屡遭贬谪,历经磨难,但乐观豁达,坚守忠贞的品质而不改变。
墨石有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也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
作者以石喻人,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和悼念之情。
[白话诗歌]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
①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
“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解析:选D A项,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
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
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蛾眉(古代女子多用青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
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
参考答案: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
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
“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白话诗歌]远望寒山,青翠欲滴的山气很是长远。
站在高处,感到凄凄凉凉。
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
我将绿玉杯洗得干干净净,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为您(指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
清冷的秋色、凄凉的雁声,勾起我思乡的愁思;这一切都融在那斜阳里吧。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陈师道②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
白门:徐州城门名。
①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
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
①小市:徐州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B.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C.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D.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
解析:选D D项,“青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误,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
此句脱胎于杜甫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表达的感情也同杜诗的欢愉之情相似。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解析:从标题来看,这首是给寇十一写的和诗,所以写得潇洒自如,在欣喜之中略带轻松放旷的意绪,可以看出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
另外要结合注释交代的背景,对每一联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然后推断相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