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以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依托。

所谓“画也,真道也”,纵观中国美术史,无处不流露着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和美学主张。

本文主要是对构图形式在理论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表现。

标签:山水画;构图形式;表现方式
一、对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历代理论研究
最早提出画面构图的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论中的美学命题——“置陈布势”,他认识到了画面中各物象的安排布局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所以第一个提出了“置陈布势”的理念。

“取势”指创作过程中画家对物象在画面的位置、大小等关系有意的进行布置。

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中国画的演进发展,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置陈布势”这一理念便成为绘画创作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画各式各样构图形式发展与演化使绘画构图中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

后来在受到顾恺之美学理论直接影响的南齐的谢赫,将“经营位置”在《六法论》中列为“六法”之一,提出对待画面章法不可随意,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和考量不能轻率了事。

“六法论”的“经营位置”是继顾恺之“置陈布势”理论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但比顾恺之更为具体,明确。

在其后的诸多画论中关于构图的“宾主呼应”、“纵横开合”及“疏密简繁”都有明确的记载与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于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一)构图形式中的“宾主呼应”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
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

”这里主要讲了山水的基本构图、穿插、布置等。

并指出山水是主,而人物、鸟兽、云烟、树石、楼观等都是宾。

在画中要将它们明确分开,以更突出主体地位,并表现出整体画面的主次、宾主呼应关系。

另外,(传)北宋李成的《山水诀》;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清汤贻汾的《画筌析览》中都有谈到关于画面中宾主的问题。

(二)构图形式中的“纵横开合”
王石谷、恽寿平评画日:“画法不离纵、横、聚、散四字,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又如,王原祁《雨窗漫笔》中的“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这些讲的都是关于构图中纵横开合的形式。

纵横开合的构图形式多以长的横幅或竖的卷轴来承载,用以表现绵延不绝、气象万千的山川之景。

(二)构图形式中的“疏密繁简”
正如倪瓒《云林画谱》中所提出的“所谓疏者不厌其为疏,密者不厌其为密,浓者不厌其为浓,淡者不厌其为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

”在进行画面构图布置时,要做到各物象的繁简疏密安排得当,这对于整个画面的空间处理,及意象情趣的传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理论,历经各个朝代画家理论家的创造、发展、再创造、积淀和总结,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概括的构图体系。

二、在山水画实践中构图形式的具体分析
(一)“边缘”
“边”就是画面所描写内容的边缘轮廓,能够承载绘画作品都是在固体的平面上,比如纸张、墙壁、纺织物等,这些载体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平面、静止、可视。

画面是静止的,所以画面上的图形和描绘的内容也是静止的,一切有动感、体积感、延续感和纵深感的感受,都是作画者的虚拟和假设。

是通过绘画技巧在平面上表现得快慢节奏和远近深浅。

中国画特别的形式决定了画面上有留白,留白是画面内容和精神的延伸。

形状有矩形、圆形,扇形。

边的形式有封闭的和开放的。

(二)“位置”
“位置”是山水画中个体树、石等和整体画面位置的关系。

这里的“位置”也就是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意义相同。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比如一棵树和一片树林之间位置的安排和确定。

其依据是自然世界中物象的生长呈现方式,方式有上下式、左右式、对角式、围绕式。

(三)“走势”
“走势”是画面中景物大小块呈现给观者整体的感受,是一幅作品的性格,可以是趋势、情势、气势等。

“势”的显现通过画面各种因素的对比产生,“势”可险可缓,有急有徐,透过对比,透过各个物象位置的布设来营造不同的“势”。

比如,雾锁于山腰则显峰之高,舟横于江面则显水之阔。

(四)“气场”
“气场”是各个图形因素通过大小、深浅、尖锐或迟钝呈现和营造的整体气息,可以看做是作品的“气质”。

在自然的世界中,无论是动态地呈现还是静态的呈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在我们山水画创作中都出现过。

绘画是在静止的二维平面上的艺术,表现一些可视的,静止的物象是正的其所,可以尽最大可能的去描写和铺陈。

表现未必直观未必静止的情况时,就要依靠每個独立物象位置的恰当安排,组合。

集体团块的得当布列,同时很多时候要关照到自然世界的现成形式,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那些流动的不可见的。

从而达到对山水画意境氛围的营造。

在山
水画作品中认为的营造某种空间氛围,运用巧妙的构思,一次一次充满玄妙机智的艺术实践,笃定的呈现,尽管这与自然世界有很大距离,但仍然具有自然中诸多因素,是营造的基本和依据。

(五)“美感”
“美感”是作品透过眼睛传达给观者美的感官体验或愉悦。

单个的物象组成集体,在画面整体的大领域里开始“走势”分布时,这个集体与其他集体及个体一样,都要为画面视觉美感的完成考虑。

绘画总归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绘画“构图”领域,关注的结果是笔、墨、形、色、及它们位置的确定、走势的分布等等,让视觉上获得愉悦或紧张的美感,这是我们绘画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和最初体验。

由于画面上各种物象图形的牵连,有视觉上的情感体验深入到大脑思想,然后产生出更为细腻复杂的情绪,愉快、愤怒、崇高、慌张、欣赏、忧愁、怨恨、悲哀等等多种多样的情绪起伏。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国书画美学简论》徐志兴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胡立芹,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