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何不同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何不同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何不同
现在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两类作文本不相同,但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两类作文的题目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题目的结构,都是材料(包括故事、资料、提示语等,以下同)占很大一部分,并对审题立意影响极大;主题的确立,都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的指定;体裁的运用,都有文体不限、自由选择的要求。

这能拓宽考生的思路,但也增加了辨别两类作文的难度。

因此,本文就审题立意问题,谈谈两类作文的不同之处。

由于都是自己的摸索,仅供参考。

一、材料的作用不同
作文中的材料,是作文试题的主体部分与核心内容,承载着文体的意旨,是考生审题立意,确定写什么、怎么写的基本依据。

都知道材料作文的主题是事先规定好的,那么,实现这种规定的手段,就是通过材料。

因此考生必须根据材料的蕴涵来提炼主题,进行写作。

比如今年山东的高考作文题就是这样: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1)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这首诗的寓意主要有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距离产生美;二是距离产生误区。

具体写起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发挥,但取意的方向不可脱离这两个方面,则是不可动摇的。

而在话题作文中,话题是题目的核心与灵魂,是作文立意的依据;材料只是导引部分和铺垫部分,其作用是引出话题或诠释话题,以帮助考生加深对话题的全面理解,进而拓宽思维空间,迅速完成审题立意。

因此,话题作文,不仅要审好话题,也要审好提示语等。

比如今年安徽高考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这道试题中的材料主要是提示语,其作用有二:一是告诉你“读”不仅是读书本,二是提醒你人生过程就是“读”的过程。

有了这段话,考生对“读”的对象、范围和实质就会认识得更加全面和深刻,更能写出立意高新、见解独特的佳作来。

如果不给这段提示语,只给一个“读”字,有些考生就会把思维局限在“读书本”的小圈子里,从而影响真实水平的发挥。

而这,正是高考要避免的。

二、主题的来源不同
无论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题目中都有区分两者的标志词:材料作文一般是先给一段材料,然后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的寓意”,“不可脱离材料的含义”进行写作;话题作文则在给了材料后,专门规定一个“话题”作为统一的主题范围,并冠以“以×××为话题”或“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等字眼。

这就决定了一条规则:材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从题目的材料中来,亦即从材料自身的含义中来,脱离了材料的含义,就是跑题;话题作文的主题,则要由题目所给的“话题”而来,而跟材料没有什么关系,只从材料中找主题,反而适得其反。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以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1)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很明显,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其寓意有两大方面:一是通过乌鸦学鹰的故事批判盲目仿效的虚妄倾向,二是借孩子之口肯定不甘平庸、敢闯禁区的开拓精神。

考生可以根据这两大方面提炼和分解出若干个小层面,作为主题和中心。

然而,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道材料作文题一改就成了话题作文——前面已经讲过,这则材料包含两大方面的含义并可分解成若干个小层面,那么,我们只要从这些众多的“点”中选取一个,再把它定为共同的主题范为,这一“点”就成了一个“话题”,这道题也就变成了一道话题作文。

由此可知:话题的含义只是材料含义的一部分;话题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全面含义进行的一种取舍和扬弃。

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是以话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普遍性、包融性、开放性,能否承担考试和检验的功能为标准,慎重确定的。

三、立意的范围不同
按照上面所说,话题作文的主题范围好像很窄。

其实不然。

上面讲的只是话题的一个特点,更本质的方面在于:凡“话题”都是由独词、词组、短语、单句构成的。

由于汉语的语意关系,这种构成造成了一种概括和抽象。

概括和抽象的结果,是使话题具有了这些文字的概念意义和语境意义,进而产生了一种质的变化,脱离了原材料的局限,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或说一般意义的独立体。

这种情景跟正常的婴儿娩出母体差不多,不仅今后的生长发育全由他自身的状况所决定,并且拥有一个生命应该拥有的一切。

正因如此,“话题”才成了一种主题范围,可以让考生“各取所需”,“任意开掘”。

这一特点,决定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立意范围的不同。

如果是材料作文,无论大的取意还是文中的联想和发挥,都不可脱离材料的内涵和指向。

还以“乌鸦学鹰”这道题为例,它可写的主题之一是“如何学习别人”的问题。

如按材料作文写,只能从这只乌鸦学鹰的境况(目的、方式、结果等),从它的这些行为体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出发,去思考,去引申,比如可写“盲目仿效要不得”和“用努力改变自己”之类的主题;而以“如何学习别人”为话题来写,则是凡是这个短语包含的所有意义层面,或说凡是
“学习别人”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触及,比如学习别人要虚心,要经常对照,要不断剖析自己,等等。

这些,显然是材料作文不可涉及的。

然而,话题作文立意之宽泛远远不止于此。

比如去年高考作文有道“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话题,有位考生写了一篇《愚公移山吃官司》,通篇记叙的是年过九十的愚公又开始移山,却遭到许多阻拦:劳动部门说他雇用童工,环保部门说他污染空气,交通部门说他堵塞道路,旅游部门说他减少了游客……最后愚公被迫停工。

从话题来看,这是个关系型话题,包含着多重意义。

然而,此文不仅没有一句正面讲道理的话,而且主题更像是讽刺当前的不正之风。

但仔细一想
,发生这些事,的确既感意外,又属必然。

也就是说,此文仅仅是体现了这个话题,跟这个话题“沾了点边儿”。

这大概就是“在话题的范围之内”吧。

写到这里,顺便再讲几点:
1、材料作文的立意和表达都要围绕材料进行;话题作文则不要受材料的限制,更不要只运用题目中的材料。

2、两类作文的主题都不可大而空,都要把抽象的大道理化为小观点。

即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出发,抓取一点独特立意。

话题作文不要直接把话题当成主题或标题使用。

3、两类作文的文体都不可过于单一。

话题作文不可觉得“话题”像让写议论文就只写议论文,包括寓言、故事新编、小剧本等在内的各种形式都可使用。

材料作文与此相同。

4、写作不可陷于肤浅层面,避免开头写出论点后,不能联想和发挥,深入不下去。

话题作文的主题不可只限于话题的基本观点和重点部分,所写内容只要跟话题“有关”即可。

5、以上只是就话题的概念意义而言的,有些话题还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这类话题的审题立意又有所不同,限于篇幅,不多讲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