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二声部合唱《妈妈格桑拉》
能力目标:1、通过欣赏,学生能分析歌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不同的音乐要素,区分歌曲的体裁。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适当的技巧、有变化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熟悉掌握力度符号,以及换气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地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实践目标: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学情分析】1.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的创作儿童歌曲。
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们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者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赞美依恋之情。
2.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三、四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
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
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技巧、有变化的演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歌曲导入,情感铺垫1.导入: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同学们,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徐老师的音乐课堂,歌唱的能力人人皆备,学会唱歌能从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你们喜欢音乐课吗?喜欢它,那么你们已经从音乐里找到了快乐。
徐老师常常跟大家说,唱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用嗓子,而是用耳朵和大脑,在接下来的这一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和徐老师一起探索合唱学习。
【练习】发声练习,找到歌唱感觉,感受二声部魅力。
(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二声部合唱,在学习歌曲之前,我想先和大家热热身,我们做一些二声部的发声练习。
带大家找到歌唱的感觉)请同学们注意用耳听,用脑记:
第一条:第一声部5 4 3 4 | 5 4 |3 -||
第二声部3 2 1 2 | 3 2 |1 -||
第二条:1 1 2 2 3 2 1 |3 3 4 4 5 4 3| 1 7 1 71 1 76 5432 |1---||(卡侬式的模唱练习,唱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讲授】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A.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思考问题:
a.根据歌词意思,思考歌名含义?“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妈妈格桑啦”就是祝妈妈幸福。
b.思考歌曲在情绪上面有一些什么变化?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者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c.在那一部分我们的旋律分成了两个小分队?
【讲授】学唱歌曲,处理细节。
B.学唱歌曲
a.指导学生轻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验歌曲的意境。
b.逐句教唱歌曲,把两个声部单独练习。
先练习第二声部。
(感受其旋律的走向,借助手势,让学生掌握音高,更好地把握低声部。
)
c. 师生配合,学生唱第二声部,老师唱第一声部。
d. 学唱高声部(老师弹主旋律,学生用“a”模唱,再带词歌唱。
)
e.师生配合,学生唱第一声部,老师唱第二声部。
f. 全班分声部演唱,注意歌唱情绪。
【练习】复习反复记号和同音连线复习反复记号和同音连线
【活动】表现歌曲,进行创编。
全班分声部演唱。
(创编藏舞小动作带入表演中。
)
【活动】说说心里话,献给妈妈的爱老师被你们的歌声感动了,你们唱出了对妈妈浓浓的爱,唱出了对妈妈的美好祝福,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妈妈说,老师跟你们准备了小卡片,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放学回家后可以把这份礼物送给妈妈。
【作业】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仅学会了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妈妈格桑啦》,我们还为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
我相信你们的妈妈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但母爱比天高,比海深,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妈妈,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快乐!
课堂实录没有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