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圯上老人让张良拾履”的故事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之,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二、介绍苏轼:见唐宋八大家小传“苏轼”三、题解: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史有留侯世家。
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
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
”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
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四、教师范读课文,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
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受惊。
怒:使……发怒。
都是使动用法)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2、虚词匹夫见辱(见:被)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通“猝”,突然)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句践之困于会稽(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3、一词多义)过: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五、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本文是如何围绕“忍” 层层议论,逐层深化的?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以虚笔泛写豪杰之士的忍与不忍,以“忍”立论,是全篇文章的骨架,从而总领全文。
其余四段以实笔具体写子房之“忍”,围绕“忍”字展开论证。
第二段写子房得“忍”。
先写圯上老人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文笔曲折,富于变化。
第三段,写郑伯、越王“忍”而成事的史实,从正面衬托子房能忍。
文笔弯曲之后而又归于正题。
第四段,写子房用“忍”,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
第五段,写不能以貌取人。
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
实际上,末段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不仅不离题,也不仅仅是与题能相关,而是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对上文来说是锦上添花,也可以说是全文极尽曲折变化之后的“余波”。
以上五段,连坠成文,结构严密,而文笔曲折,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正如王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六、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
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
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
在补充《留侯世家》的记载之前,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文本,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在前面比较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新颖性,可以通过投影,把《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提供给学生。
引用如下: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曰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明确: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
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归纳: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
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提问:刚才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即受兵书。
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括。
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
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
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观点显得鲜明、有说服力。
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伊尹、太公是从正面,荆轲、聂政是从反面,郑伯、勾践是从正面,项羽是从反面,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
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正反对比。
七、解读题目,学习史论写法提问: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明确: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荒谬说法引发思考的,而作者所引用的主要也是张良的事例。
“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
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该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提问:如果以“忍论”或“论忍”为题,最好怎么处理张良的事例?明确:对张良的理性分析少一点,对前人关于张良奇遇的荒谬说法不提或尽量少提,对张良的三件事进行集中论述。
七、适当迁移,进行思维训练三槐居语文论坛!1、苏轼的观点,是针对前人对张良成功的荒谬说法而树立的,自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种针对性,去泛泛而谈“忍小忿而就大谋”,无疑在事理上是有漏洞的,因为当忍则忍,不当忍则不能忍。
讨论:是不是一切情况下都要“忍”?明确:假如是敌我之间,假如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交战,假如问题已涉及到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一位国家一级飞行员已然倒在歹徒的刀下,假如一位同胞姐妹正在光天化日之下遭禽兽蹂躏,假如某位恶霸已然仗势凌法、为霸一方,假如敌寇的铁蹄已然踏上母亲的国土……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一味地隐忍,一味地退让,那可就无异于犯罪了。
真若如此,天理何在?正义何在?因此,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这就是“忍”之辩证法。
2、《留侯论》为苏轼着名的翻案文章,内容创新是其特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有一些“想当然”的共识,但我们不见得同意的事情?比如植物会“向光”生长,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植物“怕光”,故两边生长速率不一,造成植物有不同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