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功能检验指标

肝功能检验指标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正常范围:小于11.1微摩/升(<0.65毫克/分升)。

检查介绍:总胆红素是由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正常范围:小于6.0微摩/升(<0.35毫克/分升)。

检查介绍: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 综合征、Rotor综合征。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加,为阻塞性黄疽;总胆红素和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总胆红素(TBIL或STB)正常范围:3.4~17.1μmol/L。

检查介绍: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

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疽、急性黄色肝萎缩。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特别说明:一般来说小于34μ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疽;34~170pmol /L为轻度黄疽;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340μmol/L为高度黄疸。

完全阻塞性黄疸340~510μmol/L;不完全阻塞者为170~265μmol/L;肝细胞性黄疽为17~200μmol/L;溶血性黄疸<85μmol/L。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血氨(BA或NH3)正常范围:18~72μmolL。

检查介绍:血液中氨的来源主要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和将氨基酸脱氨所产生。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昏迷、重症肝炎、肝肿瘤、休克、尿毒症、有机磷中毒、先天性高氨血症及婴儿暂时性高氨血症。

减低:见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球蛋白(G或GLB)正常范围:25~35克/升(2.5~3.5克/分升)。

检查介绍:血清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包括具有防御作用而且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肝炎);慢性感染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恶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

降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免疫抑制剂)。

验检查>>类别列表>> 蛋白电泳(PE或SPE)正常范围:白蛋白0.60~0.71(60%~71%);α1球蛋白0.03~0.04(3%~4%);α2球蛋白0.06~0.10(6%~10%);β球蛋白0.07~0.11(7%~11%);γ球蛋白0.09~0.18(9%~18%)。

检查介绍:血清蛋白质为胶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带有电荷并在电场中泳动。

临床意义:增高:①白蛋白:同白蛋白,多见于脱水。

②α1球蛋白:肝硬化、肝癌、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

③α2球蛋白:胆汁性肝硬化、肝脓肿、营养不良。

④β球蛋白: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高脂血症。

⑤γ球蛋白: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结缔组织疾病、急性血吸虫病。

减少:①白蛋白:同白蛋白,多见于肝病、营养不良、肾病。

②α1球蛋白:严重肝病。

③α2球蛋白:肝病。

④β球蛋白:严重肝病。

⑤γ球蛋白: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白蛋白(A或Alb)正常范围:新生儿28~44g/L;14岁后38~54g/L;成人35~50g/L;60岁后34~48g/L。

检查介绍:由肝脏合成,是正常人体血清总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

白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运输。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减低:见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

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生腹水。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总蛋白(TP)正常范围:新生儿46~70g/L(出生~1周44~76g/L);7个月~1岁51~73g/L;1~2岁56~75g/L;3岁以上60~76g/L;成人60~80g/L。

检查介绍: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物质。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及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

降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而形成血浆中总蛋白降低。

②肝功能障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显。

③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长期被丢失;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随粪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

④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范围:比色法:0~35U/L;连续监测法:6~24U/L。

检查介绍:旧称谷丙转氨酶(GPT)。

体内肝、肾、心、肌肉等组织和器官内都含有ALT。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脏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胆道疾病(胆管炎、胆囊炎)、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内分泌疾病、胰腺疾患、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感冒、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药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剧烈运动。

一些药物和毒物,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也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增高。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范围:成人32~92U/L;儿童(小于10岁)36~213U/L。

检查介绍:碱性磷酸酶是一种磷酸单酯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以骨、肝、乳腺、肠粘膜、肾,胎盘中。

临床意义:增高:①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升高不明显)。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碱性磷酸酶亦明显升高,与癌组织中或癌肿周围肝细胞合成碱性磷酸酶增加有关。

③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细胞瘤、骨肉瘤等,碱性磷酸酶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

④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偻病、骨软化、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遗传性磷酸酶过多症⑤很多药物可使碱性磷酸酶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减低:常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或减退、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

营养不良、呆小症、遗传性低磷酸酶血症。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乳酸脱氢酶(LDH或LD)正常范围:血清100~300U/L;尿560~2050U/L;脑脊液含量为血清的1/10。

检查介绍: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

乳酸脱氢酶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其中以肾脏含量较高。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心肌梗死、横纹肌损伤、心肌炎、恶性肿瘤、肾病、肺梗死、巨幼细胞贫血、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妊娠等。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乙肝五项(两对半)检查介绍:①HBsAg 表面抗原;②抗-HBs HBsAb 表面抗体;③HBeAg E抗原;④抗-HBe HBeAb E抗体抗-HBc;⑤HBcAg 核心抗体;临床意义:出现率9种常见模式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1-30%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2-10%③假阳性1-6%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0.5-5%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10-15%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

HBV感染,恢复期。

5-15%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即俗称的“小三阳”。

5-10%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

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10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2)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1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1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14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