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课程课程作业(回答问题)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从以下题目挑选12个以上做)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同时也指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事管理哲学)?答: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作为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管理哲学兼具二者的特性。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答:在理论层面上批判的学,学有价值的哲学观念,主要有六点:1)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
如《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
“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九流”再加上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合称为“十家”。
2)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的作品中,有不少说理深邃的政论、奏议、书信、杂说,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某些启示意义。
如韩愈在《杂说》中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全集·文集》卷一)这里说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管理者’要具备“识贤”的慧眼,方可发现“千里马”。
等3)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之道。
中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国家,历代兵书极为丰富。
以先秦为例,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兵书就有53家,790篇,图43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六韬》和《司马法》等。
兵战与商战虽有相异之处,但也有之处,因为二者都是人类的不同竞争活动。
所以,可以把兵书中的竞争智慧移植到商战中。
中国最早将兵家智慧应用于商贾经营的是战国“善为商贾”的洛阳人白圭。
他乐观时变,善于掌握气象规律,把握经营时机,在丰年时大量收贮粮食而在歉年出售,从中获取成倍利润在经营策略上,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
4)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
现代管理者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管理艺术和用人智慧。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孙权和曹操在争斗中使用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战术和管理艺术往往为现代企业家们所津津乐道。
《红楼梦》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描写的是贾探春如何改革与管理大观园的故事。
贾探春按照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原则,以“兴利节用为纲”,“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实行自负盈亏的承包责任制。
5)从中国传统文化《成语》中学管理哲学,从《诗歌》中学管理哲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半功倍”等等。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沁园春、雪》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写景,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包含以英雄人物的超越观。
发展到新中国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管理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毛泽东战略思想》、《论持久战》的相关战术、《毛泽东选集》 5卷—如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诗词》、《工业企业60条》、《论十大关系》、《第三世界论断》、《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建国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管理思想。
在实践层面上学,学民族精神,主要有四点:• 1)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
自明中叶以降,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阶层的形成,不少士人的价值观念有所转变,或由儒而商,或由商而儒,他们把“儒,,与“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儒商及其帮派,其中最有名的有徽商、晋商、宁波帮、潮汕帮等。
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位杰出代表。
2)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之道。
这些企业家在自己的工商业活动中,总是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提出各种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这也是一份重要的文化管理资源。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山鼻祖陈启源,一品三代封典巨贾王炽,近代工商业先驱郑观应,民族工商业巨子刘鸿生。
现代在香港,有董建华、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汤恩佳、梁凤仪、邵逸夫、荣智健、杨钊、蒋震等人3)1949年以来的管理思想:——新中国以毛泽东思想和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指导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人民当家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管理目标确定下来,对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有重大意义,同时进行管理实践和实行科学管理、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实践,从此这个阶段奇迹性成果多。
中国人不再受人欺负,改变了长期的封建、殖民状态。
4)——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这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经验和历史借鉴。
在这方面,山东“海尔”、内蒙“蒙牛”、北京“联想”、大连“万达”、成都“恩威”、海南航空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答:1)现代流行的西方管理文化产生于资本主义!我们不迷信于西方(欧美代表)现代企业管理,并不是不去借鉴他们的取得成功对我们民族其良好作用的思想方法与策略;2)我们不去复制他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并不是不去研究欧美的管理学。
3)对待西方管理文化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文化习惯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欧美的东西中国化,使其具有中国特点而后再实行,让其“为我所用”。
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财富、非物质)。
传家宝。
与西方社会有区别。
5)中西方文化都是产生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阶级社会、一定阶级立场产生的,具有二重性。
有统治阶级立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属性。
要甄别学习。
6)以儒家(诸子百家之儒墨道法兵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融合。
7)我们不能停留或复古传统文化的阶段(现代存在又复古风气),而要批判性继承、发展优秀的文化,摒弃腐朽的文化,实践创新,丰富我国优秀的文化。
8)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学特征?6、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作用答:重政治而轻效益;重专制而轻民主;重人情而轻法制;重情意而轻利益;重均同而轻个性;重生产而轻流通;重伦理而轻科学。
7、谈谈对中国传统管理模式的看法答:管理模式,在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家,即:道家(包括黄老学派“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黄帝、老聃dan )、儒家、兵家和法家。
中国管理哲学虽然强调“正己”(或“修己”)的“自我管理”,但是从来也不忽视对“正”(或“治人”)管理手段的探讨。
在管理手段上,尽管东西方管理都承认“以法治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全部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由于西方是具有法治传统的国家,西方人偏重于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而中国人则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外,还有比西方更加丰富多彩的管理内涵。
管理是一种具有真正实践意义的行为。
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
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
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二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三是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
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
8、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3000字可加小标题??应用方面)——大作业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从哪里开始学?在实践层面上学,学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
自明中叶以降,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阶层的形成,不少士人的价值观念有所转变,或由儒而商,或由商而儒,他们把“儒,,与“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儒商及其帮派,其中最有名的有徽商、晋商、宁波帮、潮汕帮等。
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位杰出代表。
2)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之道。
这些企业家在自己的工商业活动中,总是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提出各种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这也是一份重要的文化管理资源。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山鼻祖陈启源,一品三代封典巨贾王炽,近代工商业先驱郑观应,民族工商业巨子刘鸿生。
现代在香港,有董建华、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汤恩佳、梁凤仪、邵逸夫、荣智健、杨钊、蒋震等人。
3)1949年以来的管理思想:——新中国以毛泽东思想和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指导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人民当家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管理目标确定下来,对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有重大意义,同时进行管理实践和实行科学管理、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实践,从此,这个阶段奇迹性成果多。
中国人不再受人欺负,改变了长期的封建、殖民状态。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这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经验和历史借鉴。
在这方面,山东“海尔”、内蒙“蒙牛”、北京“联想”、大连“万达”、成都“恩威”、海南航空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
如《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
“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九流”再加上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合称为“十家”。
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的作品中,有不少说理深邃的政论、奏议、书信、杂说,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某些启示意义。
如韩愈在《杂说》中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全集·文集》卷一)这里说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管理者’要具备“识贤”的慧眼,方可发现“千里马”。
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之道。
中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国家,历代兵书极为丰富。
以先秦为例,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兵书就有53家,790篇,图43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六韬》和《司马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