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我校逐步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先后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文化育人平台。

(二)建设内容及措施
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新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重点建设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五个协同”育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经过五年建设,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班达到25个;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不低于85%,建设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的实践平台(基地);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教育,建设期内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
个;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坚持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要求,构建“合格、优质、精品”三层次课程质量体系;构建含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综合拓展课程平台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鼓励教师优化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创业必修”及“创业选修”课程模块,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学内容,把职业元素和应用能力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构建融学科、专业、产业、职业、创业、社会责任等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启动MOOCs和CDIO教学模式试点工作;改革课程成绩评价方式。

3.实施应用性毕设计业(论文)改革与质量标准。

应用性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根据专业教学情况适当提前,做到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类型多样;逐步制定应用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4.积极构建与实施实习实训质量标准。

构建“岗证课对接”课程标准,明确实习内容;构建“项目驱动”质量标准,指导实习过程;构建“学习产出”考核标准,评价实习效果;构建实训室建设标准,优化实习条件;构建“融入式”校外基地建设标准,提供实习保障。

实现应用性专业实践学分不低于35%
的总体目标,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5. 积极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提升通道。

试行部分本科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并逐步推广实施。

(三)预期效果及示范推广
经过五年建设,科学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度转型发展背景下,重点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多证书、双学位、工程化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构建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对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乃至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进行推广。

分年度预期效果(含主要成果、特色)
2016年
1.编制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版培养方案中构建分层次、分类别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平台+模块”课程架构,形成合理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体系,其中理、经、管类专业实践学分(课时)达到总学分(课时)的30%以上,工学、艺术学类专业实践学分(课时)达到总学分(课时)的35%以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教学环节,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切实支撑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2.修改《宿州学院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实施办法(试行)》、《宿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宿州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施方案》等教学管理文件,网上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建成,运行效果良好。

创新创业实践、志愿者社会服务、文体竞赛活动等可依规定取得相应学分。

3.实施公共数学课程、公共思想政治课程考试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

4.信息技术类本科专业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分别制定大类及分流阶段培养方案。

5.新建校企合作班不少于5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增加5-8个。

2017年
1.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成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重点专业教学与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综合平台建成,并运行良好。

3.建设省内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3个以上。

4.建设校企合作班5个以上。

5.启动MOOCs和CDIO教学模式试点工作。

6.增加大类招生类别,继续探索相应培养模式。

7.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8.达成国际合作办学学位项目2个,非学位合作项目3个。

2018年
1.建设校企合作班5个以上;
2.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实践平台(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成效;
3.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在实际运行中得到检验、修正。

4.完成应用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制定工作。

5.新建校企合作班不少于5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增加5-8个。

6.达成国际合作办学学位项目1个,非学位合作项目3个。

2019年
1.固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充分总结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经验,优化改革方案,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
2.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确立并实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新建校企合作班不少于5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增加5个左右。

4.各专业核心课程(8-10门)建设取得成效。

2020年
1.建立完善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良好,效果明显。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

3.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达85%以上;建成国内有一
定影响、省内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以上。

4.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顺利,主辅修和双学位教育规模增加一倍以上。

5.建立起稳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渠道,进一步加强、拓宽与国内外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优质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办学影响力。

6.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7.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水平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