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1、简述常用的相对指标的种类。

2、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4、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

5、简述指数的种类。

6、简述等距抽样的特点。

7、简述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8、简述基本核算表的内容。

9、简述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10、简述商品流通的基本分类。

1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

12、简述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内容。

13、简述利用移动平均法求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注意事项。

14、简述类型抽样及其分类。

15、简述资金流量统计具有的特点。

16、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7、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18、简述劳动资源的特点。

19、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的意义。

20、简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结构。

21、简述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

22、简述统计的涵义。

23、简述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24、简述如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5、简述统计调查的意义。

26、简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27、简述对信贷收支差额的收支方法。

28、简述主导产业判定分析的四个指标。

29、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

30、简述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

常用的相对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统计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1)普查: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三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

(3)统计报表:经常性的全面或非全面调查,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

(4)重点调查:非全面的经常性或一次性调查,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

(5)典型调查:非全面的一次性调查,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4、(1)根据相关关系的方向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3)根据相关的形式不同划分,相关关系可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4)根据相关关系的程度划分,相关关系可划分为不相关、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5、(1)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6、(1)这种抽样方式组织简便,易于实施。

(2)在已知总体某些有关信息的情况下,采用等距抽样能保证样本单位在总体中均匀地分布,从而提高了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有利于降低抽样误差。

7、国民财产的分类主要有:(1)按性质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两类。

(2)按机构部门分为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资产。

(3)按经济用途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

8、基本核算表是指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价值量核算的表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资产负债表。

9、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有:平均身高、体重、胸围,青少年生长情况能反映人群的发育状况;体育运动成绩、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和占运动员比重等指标,能反映人口的体育水平;患病人口数、疾病种类、传染病人品比重、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呆残低能人口比例和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能反映人口的健康状况。

10、(1)按参与商品交换的主体划分,可分为三类,即商品生产者、商品转卖者和消费者。

(2)按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及使用领域的关系,可以将买卖行为分为:最初商品流通、中间商品流通和最终商品流通。

(3)按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商品流通区分为商品批发与商品零售两类。

(4)按商品流通的渠道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直接商品流通和间接商品流通。

11、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就业人员数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就业人员数占总人口数比重指数=报告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总人口指数(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总人口指数(5)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资金指数×资金产值率指数12、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包括:(1)宏观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2)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

(3)物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

(4)资金占用经济效益指标。

(5)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指标。

(6)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指标。

13、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时间间隔的选取。

(2)时间数列的完整性问题。

(3)移动平均法是采用算术平均法,属于等差平均,适用于现象发展趋势为直线型的时间数列的修匀,不适用于曲线型发展趋势的数列。

14、类型抽样首先把总体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组组内标志值比较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

类型抽样具体分为等比例类型抽样和不等比例类型抽样。

15、(1)核算范围广,覆盖面宽,记录了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机构部门与国外之间的所有交易。

(2)它不是对金融领域中各种交易项目的简单设计,而是以机构部门为主体,以资金交易为对象,在两者的统一联系中,描述部门间的资金流动。

(3)因为资金流量核算是描述资金在部门间的流动,所以它超越了各部门专业统计的特点,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性的核算。

(4)它采用复式记账法,说明了经济活动中部门间此收彼付的交易活动。

16、(1)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性质。

(2)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

(3)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

(4)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17、(1)定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2)表示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用名数表示。

平均指标用平均数表式。

(3)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

平均指标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

(4)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指标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平均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总体特征,反映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反映现象在任何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18、(1)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资源。

(2)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周期较长。

(3)劳动力资源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资源。

19、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

(2)反映社会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反映经济景气的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0、《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1)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2)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3)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21、(1)森林资源量统计。

包括:从与土地资源的联系角度设立森林面积指标;二是从可利用价值角度设立林木蓄积量指标。

(2)林木生长量统计。

主要对林木材积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

(3)森林采伐量统计。

主要是对林木采伐数量的统计。

22、“统计”一词通常可以有下面三种不同的涵义:(1)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

(2)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

(3)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

23、(1)投资供给量。

也称投资生成量,即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以货币表现的投资的可能量。

(2)投资使用量。

又称投资实际支出量,是指建设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投资实际支出的金额。

(3)投资形成量。

又称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因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而形成的工作量以及与之相关费用的总称。

(4)投资财产形成量。

又称交付使用财产量,指经过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财产。

24、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土地总面积及其构成的动态对比来进行的。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

二是反映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可就各类用地计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量。

25、统计调查是取得社会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统计资料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都必须在调查搜集来的资料基础上进行。

因此,统计调查的好坏,取得的资料是否完整与正确,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个阶段是否能顺利进行。

若原始资料残缺不全或错误百出,则在以后的汇总和分析中难以弥补与纠正,同时在以后的分析研究中,会引出错误的分析结论。

因此,统计调查的资料必须准确、全面、及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疏忽。

26、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

(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

(3)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

27、对信代收支差额的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要同对存款与贷款的平衡分析结合起来。

存款与贷款的差额对信贷收支平衡影响很大,它基本上反映了信贷收支的差额。

(2)信贷收去差额是信贷资金收支计划执行结果的数据表现。

应对信贷资金收入、支出总量及其各个项目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3)应从动态角度分析,将期末信贷收支差额与期初信贷收支差额进行对比,反映信贷收支差额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和幅度。

(4)信贷收支差额分析要同财政收支平衡分析、国际收支平衡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信贷收支平衡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影响。

28、主导产业的判定分析的四个方面指标:(1)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系数(2)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

(3)产业关联度。

(5)动态比较费用。

29、固定资产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的建筑和安装,如房屋的建造和各种设备的安装。

(2)固定资产的购置,如设备,工具的购置。

(3)其他建设工作,如勘探设计、拆迁补偿等。

30、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反映和分析商品流通计划及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