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顶角 余角和补角

对顶角 余角和补角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三.教学准备图片、PPT课件。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桥梁,楼梯,电线杆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
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板书:①平行、②相交,并给出相交和平行的定义)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a和b是;a和n是。

互动探究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活动:进入七年级学习以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请各位同学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多媒体展示X型晾衣架、栅栏、剪刀、小孔成像原理等图片)
学生活动: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给出对顶角定义)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应关注:(1)对顶角只有在两条直线相交时才出现。

(2)对顶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出示剪刀在运动过程中夹角的变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巩固练习
问题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互动探究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师生活动: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90°,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180°.
A:出示一组互余角B:出示一组互补角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总结互为余角的概念.然后,类比互为余角学习互为补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教师应关注:
(1)学生的语言表达.
(2)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的问题中.
(3)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两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
巩固练习
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已知∠A+∠B=90º,则∠A为余角
②若∠1+∠2=180º,则∠1和∠2互为补角。

③若∠1+∠2+∠3=180º,则∠1、∠2、∠3互补
④若∠A=40º26′,则∠A的补角=139º34′
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4抽象成图2.1—5,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则:
问题1:在图中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互为补角
∠DON+∠CON=180°∠AOC+∠1 =180°∠BOD+∠2=180°4
D C
O
1
2 3
A
N B
互为余角
∠1+∠3=90°∠2+∠4=90°∠1+∠4=90°∠2+∠3=90°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3=90°
∠2+∠4=90°⇒∠3=∠4⇒等角的余角相等
∠1=∠2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AOC+∠1 =180°
∠BOD+∠2=180°⇒∠AOC=∠BOD⇒等角的补角相等
∠1=∠2
教师归纳总结: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是否会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2)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余角的性质,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应用.学生的几何语言是否规范、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探究余角的经验,会主动迁移到补角上来,类比余角的性质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由扶到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迁移知识的能力.】
巩固练习
问题1:①.因为∠1+∠2=90º,∠2+∠3=90º,所以∠1= ,理由是 .
②因为∠1+∠2=180º,∠2+∠3=180º,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则∠A是∠B的。

变式训练: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问题3:如右图: ∠AOB=∠COD=90°
因为∠1+∠2=90º,∠2+∠3=90º,所以∠1= ,
理由是 .
②因为∠AOC+∠COE=180º,∠EOF+∠COE =180º,
所以∠AOC= ,理由是 .
③若∠3=50º,则∠1= 度。

∠2= 度
∠EOF= 度。

∠DOE= 度
3.归纳小结,认知升华:
学生思考,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以补充.总结一下内容: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2)概念:(1)对顶角;(2)余角;(3)补角.
(3)性质:(1)对顶角性质;(2)余角性质;(3)补角性质。

六.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2.1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解决问题联系拓广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崩发,整个课堂完全就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细细思想从中得出:对于新旧知识具有类似的内容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这样省时高效;对于几何的命题的验证,可通过多种方法证明,如本节的“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通过测量、叠合法、逻辑证明,这样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清晰而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学习知道说明一个几何命题的过程是怎样的,须经历“猜想—推理—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