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被恢复(1)

植被恢复(1)

目录一、项目概况 (1)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1)(一)自然概况 (1)三、设计依据和原则 (2)(一)设计依据 (2)(二)设计原则 (2)四、建设规模、进度和林中设计 (3)(一)、建设规模 (3)(二)、建设期限及建设进度 (3)(三)、林种设计 (3)五、作业设计 (3)(一)区划 (3)(二)工艺设计 (3)六、用工量及经费概算 (5)七、施工要求 (5)八、效益评价 (6)九、标志牌设计 (6)十、施工组织管理措施 (6)附表: 1、植被恢复工程造林调查汇总表2、植被恢复工程造林设计表3、植被恢复工程造林经费概算表附图:附图1 工程标志碑施工设计图附图2 九甸峡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设计平面图( 4 )甘肃省九甸峡水电站征占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造林作业设计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甘肃省九甸峡水电站征占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造林作业设计项目依据:《森林法》第十八条、甘肃省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森林植被恢复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甘财综〔2005〕19号)项目性质:新建项目批准单位:甘肃省林业厅项目建设期限:2008年项目设计单位:甘肃省洮河林业局林勘队项目实施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洮河林业局项目投资规模:项目投资4852797元。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电站使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位于车巴林场。

车巴林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西部,属迭山山脉西端洮河水系上游。

林场地跨卓尼县的尼巴、刀告、扎古录三乡和临潭县的术布乡,东临卡车林场,西接下巴沟林场,南以迭山为界,北跨洮河至尼坚多一带。

场部设在卓尼县扎古录乡政府所在地。

设计作业区内平均海拔3268米,平均坡度29度,坡向主要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为主。

气候属高寒半湿润性气候区,长冬短夏,冬季干燥,春秋湿润,秋季多雨。

年降水量520~600毫米,雨量多集中于7~9月份,无霜期90天左右。

森林土壤主要以褐色森林土、山地栗钙土、高山草甸土为主,土层中厚,土壤肥力中等、较湿,石砾含量10—25%。

森林植被以高山暗针叶林为主。

植被分布具有垂直地带性和阴阳坡的差别:上部多云、冷杉林;中、下部多为针阔混交和夏绿阔叶林;阳坡多为草地,阴坡多为森林。

灌木主要有山柳、杜鹃、绣线菊、金露梅等,平均灌木高度1.2米,平均盖度26%;平均草类盖度71%,草根盘结度:中。

(二)社会经济条件林场境内有卓尼、临潭两县的5个乡,24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2500多户,汉、藏、土族农牧民1400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人均耕地1.5亩。

当地群众耕地稀少,经济收入低下,因此林农矛盾十分突出。

三、设计依据和原则(一)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第十四条;(2)甘肃省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森林植被恢复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甘财综〔2005〕19号);(3)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二)设计原则1、占一补一,占补平衡,恢复森林植被,力争森林资源稳重有增;2、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4、实行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四、建设规模、进度和林种设计(一)、建设规模甘肃省九甸峡水电站征占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面积8194.5亩,权属为国有。

(二)、建设期限及建设进度工程建设造林期限为2008年一年。

成林前抚育期为5年,设计2008年造林,当年春季一次性完成,并于第二年春、秋两季补植,以后在成林期限内正常抚育管护。

(三)、林种设计林种设计:作业区平均坡度较大,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依据工程建设要求,林种设计为防护林。

五、作业设计(一)区划作业区区划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区划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地形、地类特点,在原有林班、经营小班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小班区划。

本次设计人工造林4个林班,47个作业小班,面积8194.5亩。

(二)工艺设计树种选择: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云杉和少量的落叶松与天然灌木树种混交,尽最大限度的提高造林成活率及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

整地:根据造林技术规程和作业区的地形特点,选择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30×30厘米(即穴面直径30厘米,穴深30厘米)。

挖穴时把表土和心土分置穴旁,将土中的石块、草根捡净。

整地在当年春季进行边整地、边栽植。

整地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种植点以外的所有植被。

造林方法: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植苗时把苗木放入穴的中心扶正,并使苗木根系舒展,再用湿润的表土填埋苗根,当土填到2/3时,将苗向上略提,踏实,再填土到穴满,再踏实,最后在穴表面覆盖一层松土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造林季节:造林必须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苗木萌芽之前及时进行,时间以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宜。

造林密度及株行距:根据设计区的土壤厚度、土壤肥力、土壤水分、造林树种,造林密度为222株/亩,株行距为1.5×2.0米,种植点采用三角形配置。

混交类型及混交比例:灌木盖度大于15%,采用乔灌块状混交,混交比例7:3;灌木盖度小于15%,设计纯林造林。

苗木规格和质量:五年生以上云杉移床苗,苗高21~40厘米。

栽植苗木必须是发育健全、顶芽饱满、组织充实、木质化、根部短粗、细根扩展、须根多、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良苗木。

需苗量:根据初植密度和混交比例进行概算,共需云杉和落叶松苗1656942株。

(三)抚育管理:①补植:造林后3年内,造林成活率在41%—84%的小班,应及时进行补植。

补植时间为第二年春季和第三年春季各一次,补植苗木应用同龄大苗。

②扶正培土:造林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春季要进行扶正培土。

③松土除草: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对种植点周围影响苗木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以防与苗木争肥争水,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松土除草连续进行3~5年,每年1~2次,应做到里浅外深,深度一般为5~10厘米。

④平茬复壮:对生长不良的天然灌木,应及时平茬复壮。

⑤幼林管护:对造林地实行封禁保护,严禁在林地放牧和采薪。

⑥护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加强护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一旦发现,及时消灭。

六、用工量及经费概算总用工量20486工日,总经费4852797元,其中:苗木费(含起苗费)1656942元,整地费737505元,植苗费(含补植费、假植费、运输费)491670元,管理费983340元,设计费81945元,抚育管护费(含病虫害防治费)901395元。

单位成本592元/亩。

七、施工要求1、严格按设计施工。

2、造林时,应保护所有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

3、起苗时,应严防损伤苗木,起出后应进行分级、蘸浆假植。

4、造林苗木应尽量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包装保湿措施。

苗木运到山下后要及时搭建荫棚假植。

山上苗木要采取临时包装,随取随栽,不能将苗木裸放在造林地上。

5、加强幼林管护,严防人畜破坏。

6、作业区的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八、效益评价1、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增加局部地区的林草盖度,对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该项目的建设可以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对于增加林区群众经济收入,保持林区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增加森林后备资源,对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标志牌设计标志牌设立在通往工程区的显著路口,树立永久性标志牌一块,具体立碑公示,位置见造林设计图。

标志牌的规格为高240㎝,宽300㎝,厚20㎝,钢筋混凝土结构。

20㎝高的混凝土加三七灰土基础。

碑身上部以琉璃瓦覆盖,正面碑文为“项目名称: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电站征占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项目批准单位:甘肃省林业厅,项目设计单位:甘肃省洮河林业局林勘队,项目实施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洮河林业局”。

该工程位于车巴林场。

设计恢复植被面积8194.5亩,项目总投资4852797元。

属生态公益林,主要树种云杉、落叶松,林地、林木权属均为国有。

标明管护责任单位和建设单位。

正面碑文采用楷体,红色。

北面碑文采用华文中宋体。

详见标志牌设计图。

十、施工组织管理措施1、组织措施甘肃省林业厅资源林政处、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洮河林业局合力主抓项目建设,洮河林业局要固定领导主管项目建设,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实施。

2、管理措施(1)工程管理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林业厅批准的造林作业设计进行施工。

施工前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明确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按工序进行施工和质量检查,竣工后全面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成效。

(2)资金管理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按照设计内容支付,严禁挪用。

(3)信息管理建立和完善档案制度,建立工程区管理信息系统。

对业务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强化管理知识,掌握专业管理技能。

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