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方案

04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全县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纳雍县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中南部,是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05′54″之间。

北抵毕节市,东北邻大方县,东南接织金县,南毗六枝特区,西与赫章、水城县接壤。

国土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

县内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

山地面积占57.8%(25度以上的陡坡面积超过70%),丘陵面积占36%,山间坝地占6.2%。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面积占68.8%。

县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的上游,主要河流有六仲河、三岔河,是乌江一级支流。

河流总长545.7公里,积水面积177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1%;其中:三岔河积水面积6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5%。

气候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温凉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4℃,年均日照时数1486.4小时,大于10℃年积温4062℃,无霜期226—267天,年平均降雨量1226毫米,相对湿度81%。

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暖湿共节的特点。

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冰雹、洪涝、干旱等。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其中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非可溶性岩类占全县面积的30%,碳酸盐岩可溶性岩类的面积占70%。

成土母岩多以砂岩、页岩、碳酸岩、玄武岩为主,形成的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

植被属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由人工植被所替代。

常见树种有杉、桦木、云南松、华山松、柏木、毛白杨、响叶杨、山茶等100余种。

纳雍县矿藏丰富,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大理石、硫、铁、硅石、硫磺、铜、锑、钼、镍、锰、磷、重晶石、高岭土等。

是全省无烟煤的主要产区,储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县22个乡(镇)均有分布,可开采量为68亿吨,属低硫及特低硫煤,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发展火电及化工用煤的能源基地。

2、社会经济概况纳雍县行政区划上隶属毕节地区,全县辖25个乡(镇),479个村,4003个村民组,18个居委会。

总户数204286户,总人口818222人,人口密度33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77.6万,农村劳动力47.3万。

全县有22个民族,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聚居县。

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亿元,第二产业36.1亿元,第三产业19.2亿元。

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

粮食总产量272847吨。

大牲畜存栏11.97万头,其中:牛、生猪、羊出栏分别为3.2万头、23.6万头和1.6万头。

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县农村21.72万人的饮水问题。

3、土地利用概况(1)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67.2万亩。

其中:农用地321.6万亩,占87.57%,建设用地10.9万亩,占2.98%,未利用地34.7万亩,占9.15%。

在农用地中:耕地148.5万亩,占40.43%,林地170.4万亩,占46.4%,牧草地2.7万亩,占0.74%。

(2)森林资源现状根据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70.4万亩,占46.4%。

其中:有林地72.6万亩,占42.63%,疏林地5108.4亩,占0.3%,灌木林地71.7万亩,占42.1%,未成林造林4.7万亩,占2.76%,无立木林地7.7万亩,占4.5%,宜林地13.1万亩,占7.68%,苗圃地482.6亩,占0.03%,辅助生产用地50.6亩,占0.003%。

有林地按林种划分:防护林27.6万亩,占38.04%,特种用途林11.8万亩,占16.27%,用材林32.1万亩,占44.17%,经济林1.1万亩,占1.52%。

全县活立木蓄积168.9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为34.21%。

(3)生态环境现状据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11.0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0.25%。

平均侵蚀模数为4772.6吨/平方公里·年,年土壤侵蚀量653.9万吨。

全县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92.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2.5%,其中:潜在石漠化面积81. 7万亩,占22.3%;石漠化土地面积111.0万亩,占30.2%。

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5.0万亩,占1.36%;中度石漠化面积104.3万亩,占28.4%;强度石漠化面积1.2万亩,占0.3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5607亩,占0.15%。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涉及3个乡(镇),6个村,土地总面积5.3万亩。

农业户数2.6万户,人口11.5万人。

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2亩,粮食平均亩产303公斤,农民人均收入2224元。

项目区林业用地面积24万亩,其中:有林地8.1万亩,灌木林地12万亩,疏林地2.6万亩,宜林荒山1万亩,其它林地0.3万亩。

森林覆盖率36.33%。

2008--2010年,项目区共营造经果林4123万亩,其中:老凹坝乡3038亩,王家寨镇1094亩。

二、编案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产品行业协会、创建林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为重点,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行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

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在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和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双赢”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服务配套、创新机制、示范带动的原则。

2、坚持发展名特优产品,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3、坚持优先安排具备建设条件的贫困农户的原则;4、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农户意愿的原则;5、坚持国家支持与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6、结合高速公路、主干道沿线的重点城镇、村寨绿化的原则;7、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8、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的原则。

(三)主要依据1、国家林业局《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LY5141—99);2、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3、《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4、《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5、国家农业部《关于标准果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农办[2009]53号);6、省林业厅《关于编报2012年度市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林计通〔2012〕28号)及毕节市林业局《关于编报2012年度市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毕林办字〔2012〕29号);7、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7〕73号);8、贵州省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关于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黔财农〔2007〕114号);9、贵州省物价局、贵州省林业厅《关于我省2011年常用造林树种苗木最高限价的通知》(黔价监调[2011]168号);10、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1、森林法实施条例;12、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三、实施项目与内容纳雍县2011年度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核桃基地建设;人工湖周边及乡村道路绿化;珙桐前期可研。

其中:核桃种植4793.5亩,人工湖周边绿化52.2亩,乡村道路绿化118.8。

布局在县城周边的王家寨镇、织纳线上老凹坝乡、纳六县上张家湾镇。

珙桐前期可研在纳雍县林场。

具体如下:(一)经济林种植1、老凹坝乡3631.2亩,涉及乐兴、新湾、德黑3个村18个小班。

在新湾、德黑村拟建核桃示范基地一个,面积2709.8亩,地点织纳路46公里处,武佐河边。

2、张家湾镇1162.3亩,涉及白勒、小河2个村8个小班。

(二)人工湖周边及乡村道路绿化王家寨镇171亩,涉及路尾坝1个村4个小班。

(三) 珙桐前期可研纳雍县林场现有散生的珙桐,安排25万元工作经费对珙桐进行前期可研。

(四)森林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林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

安排工作经费2万元。

四、营造林技术设计(一)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根据项目区地貌、岩性、坡度、土层厚度,采取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将纳雍县2012年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立地类型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区,2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

编制立地类型表,并对各类型进行评价。

根据外业调查结果,立地类型表中的5个立地类型:1、2、3适宜于核桃、香樟、梅花、杨柳等树种生长。

(二)造林类型设计在划分立地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小班外业调查,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情况,遵循科学、实用、合理、易操作的原则,设计2种典型造林模式。

即:核桃经济林;梅花、香樟、杨柳等风景林。

详见纳雍县2012年度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营造林模示意图。

(三)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农民自愿,集约经营,注重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纳雍县林产品市场生产潜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部署,选择树种如下:经济林主要选择:核桃(本地泡核桃)。

风景林主要选择:具有观赏和绿化价值的梅花、香樟、杨柳等树种。

各树种设计面积为:核桃4793.5亩,香樟59.4亩,梅花85.5亩,杨柳26.1亩。

(四)造林技术设计(1)林地清理清理对象:主要是清除农作物残桩及种植穴周围杂草、石块等。

(2)整地方式:为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整地方式采取沿等高线环山穴状整地,采用“品”字型排列。

规格:绿化:100×100×80cm,经济林:80×80×80cm。

时间:2012年10月—11月。

整地时,注意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以便回填,经检查验收后再复土植苗。

(3)造林方式、时间及技术要领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

造林时间:2012年11—2011年12月。

技术要领:栽植经济林苗时,每坑先放入农家肥10公斤左右与土壤拌匀,再回填表土,把坑填至原坑2/3处再植苗覆土。

植苗时先把苗扶正覆土踩紧,再覆土再踩紧最后用手向上轻轻提苗使苗木根系舒展,再覆第三次土成圆盘状,覆土深度高于原土痕处2—3cm,做好苗正、根舒、踩紧、覆好土四个环节,最后浇足定根水。

绿化苗木要带土移栽。

(4)造林密度根据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经营目标,设计造林初植密度如下:核桃:22株/亩,株行距5m×6m,品字型配置;绿化树种:在人工湖周边及道路两边,原则上相距6米种植1株,按18株折算1亩,施工中因地制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