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 ppt课件
佛教哲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
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 悲智双运的实践品格 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一个中心 成佛作祖
•二个基本点
放下、随缘、自在
缘起论、业力论 •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真理是简单的
涅槃寂静 •四条教义总纲(四谛)
(三岁孩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研究方向:1.佛教哲学 2.宗教学原理
主要著作:《摩诃止观释译》、《中国文化辞典·宗教编》、《中国思想 家传记汇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
个人研究风格: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 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
佛教哲学
一、佛法、佛学、佛教
“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静处生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大智度论卷17) 对佛弟子言,修学佛法虽以正见为先,依正见 (闻思慧)
而起正信,依正见而修戒定,但最后仍以 (现) 证慧而 得解脱。所谓“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是。佛教不离 禅定,不执着于禅定,在定与慧的关系上,更强调正见与 智慧的作用。但佛教的“见”、“慧”是在定的基础上的 直觉智慧,这是我们考察佛教哲学的基本前提。
甸、泰国、柬埔寨、
老挝等国。亦称巴
利语系佛教。
• 北传以大乘为主,
主要以陆地经帕米
尔高原传入我国,
再传入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
• 佛教真正成为世界
性的宗教,可以隋
唐佛教的全盛时期
为标志。北传佛教
分二支,即梵汉语
佛教哲学
系和藏语系佛教。
中国大乘 八大宗派
律宗
密宗
净土宗
法性空慧宗 性空唯名系
三论宗
法界圆觉宗 真常唯心系
佛教哲学
陈兵:《佛陀的智慧》,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二、佛教的形成和基本教义
社会背景与时代思想 佛教是宗教发展史上
最早取得世界性形态 的宗教。 佛教据传是在公元前 六至五世纪(约565485),由印度迦毗罗 卫国王子悉达多·乔 答摩创立。
佛教哲学
佛陀的出家、修道与传教
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 岁成道,之后传教四十五年, 创立佛教僧团和僧伽制度。 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因对他 的遗教产生歧义,逐渐分裂 成二十(一说十八)部派。 创始人逝世后,将其本人神 化而在教义上产生分歧,几 乎是世界各大宗教的通则。
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是为求得解脱作哲学论证的,其基础和前提就是对 世界和人生下一个批判性的判断,把人生存在的痛苦及对世 界认识的迷妄,归结为人与生俱来的烦恼与所知二障。烦恼 障是每一个人来自感性和欲望方面的迷妄,所知障是由于我 们知性层面上的语言概念、固有的知识体系所形成的偏见。 在佛教看来,由于我们内在精神的烦恼(惑),造成了我们 现在错误的行为(业),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就造成我们现在不完美的生命状态,以及生命所依存的环境 (苦)。这就是起惑、造业、受苦的人生锁链。
这种苦的状态可以通过内心的变革来进行转变,表现为:转 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透过修行实践,转化我们的 人生:从凡夫层次转化到神圣的层次,从污染的层次转化到 清净的层次,从我们有分别的识的层次,转化为更高的智慧 的层次。
由这种转换,达到佛教圣的境界及相应的圣果。小乘是阿罗 汉境界,大乘的境界是菩萨佛、教哲学佛的境界。
佛教哲学
佛教与人生
——佛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一、佛法、佛学、佛教 二、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 三、佛学的性质与方法论特征 四、提升人生境界,构建和谐
社会
“佛”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先觉者
佛教哲学
王雷泉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1952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春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 1984年留校任教,担任宗教学原理、佛教哲学史、 佛学原著选读、中国佛教史专题、禅学研究等课程。
佛教哲学
(二)佛陀说了些什么?
《法华经》方便品: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 谓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诸佛为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而来。一切法门的最 终目的都是教人了生死,这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 在文化本体论上确立了佛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基础。
┌──了断、了结。“灰身灭智”。
了生死之“了” ┤
└──了达、明了。世事洞明皆学 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佛教主要站在人类主体的立场,一切问题的设定、思索的 方向,以及评判认识的真伪等,皆由主体立场来决定。佛 教哲学对“真实”的认识,不仅仅限于“存在之学”,而 且具有价值论意义上的“当为之学”。对真实的彻证,也 就是解脱的完成。与真实对立的是虚妄,与道德价值上的 染、恶相连。存在上的“真”,与价值上的“善”紧密结 合。佛就是觉悟真理的人,成佛就是圆满人格的完成,佛 教的理想,用临济禅师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随处作主, 立处皆真”的“无位真人”。
义总纲﹔以对人的存在和现实境遇之缺陷作一切皆 苦之价值判断为出发点,而以证道成佛为信仰目标。 并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为基 本原则。 持戒﹑修定﹑证慧三无漏学,则为实现宗教目标的 实践程序,即“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佛教哲学
佛教的分类、分期及传播
• 南传以小乘为主,
由斯里兰卡传入缅
佛教哲学
苦、集、灭、道
(一)缘起论 (二)业力轮回说 (三)三法印 (四)四谛说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比丘,常作如是说。
(法身舍利偈)
此有故彼有,此无则彼无; 此生己的解脱与整个人 类和器物世界联系起来。
佛教以如实观察世界的缘起论为哲学基础﹔ 以洞察人生负面价值并导向理想境界的四谛说为教
天台、华严、 禅宗 佛教哲学
法相唯识宗 虚妄唯识系
唯识宗
三、佛学的性质与方法论特征
佛陀悟到了什么? 佛陀说了些什么? 什么是不可说和不必说?
应该如何说?
佛教哲学
(一)佛陀悟到了什么?
从佛教哲学的发生学角度看,佛法源于佛陀的自内证。在 禅定的意识锻炼中,改变意识状态,在一种神秘的现观直 觉中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然后把定中所见形相用概念和 逻辑的形式显现出来。从早期佛经到大乘瑜伽行派,对此 都有详细的说明。
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佛 (Buddha),即觉悟的意思。
佛将自己所证悟的法进行言说, 并通过佛弟子们传承﹑弘扬,即 是佛法。
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就是佛学。
在社会中结成一定组织形式,修 行并推广佛法,就是佛教,即包 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 等广义上的宗教。
按上述说法,佛教不仅是一种 解释宇宙人生的知识体系,也是 一种改造宇宙人生的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