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2.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故事导入,感知课文
教师提问作者生平、出处、主人公等
韩非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家的代表人物?——本文的扁鹊,其真实名字叫什么?——真正的扁鹊实际上是谁?
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韩非子·喻老战国末年、韩国、法家——扁鹊(秦越人)传说中的上古名医
文本、图片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朗读课文
示范读
齐读、分角色读
音频
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掌握生字词注意特殊现象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
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用热水焐还(同“旋”)回转,掉转火齐(同“剂”),药剂
B.翻译正确,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环境设计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名称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初三(2)
授课时数
两课时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朗读全文,增强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一堂课下来,有成功的地方,当然不足也有很多,具体是:
优点:
1、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
2、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
3、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初三一班同学对此特感兴趣,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魏帅也积极的参与到表演中来,我相信他对这本文理解定是不错。
耐心→鹊 加深 不友好公 而要接受忠告
(时间顺序)(层层深入)
“逃”→→→→→→→→→→→→→→“遂死”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本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播放—提问—讲解
能够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8分钟
下载
3.1
掌握生字词注意特殊现象
文本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讲解—播放—举例
基本能够翻译,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
10分钟
自制
4.1
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文本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字词的注音和古文现象。
2.加强朗读,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情境设置法:故事导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找准“突破口”,逐步引导,逐层深入。
3.点拨法:适当点拨,拓展思路。
2、在课堂流程和重点环节还需要进行锤炼。由于备课还不够充分,在课堂流程上不够流畅,老师的语言不够锤炼,环节过度还欠自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1.学生是初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2.学生好表现,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初始能力: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借助课本注解理解课文;学生能复述故事,并乐于表达。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从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信息素养:处于农村初中校的学生信息素养较低,家中有电脑的学生不多。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2.2
了解
A.读音基本准确,无不认识的字;
B.读音准确,能说出认字的方法;
2.3
理解
A.能够朗读课文,无不认识的字;
B.能够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C.背诵课文
3.1
掌握
A.基本能够翻译,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
文本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字词的注音和古文现象。
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认识。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4——与蔡桓公的4次见面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文本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教师小结,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文本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总结
3.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4.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播放—提问—讲解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6分钟
自制
5.1
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文本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播放—讨论—总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6分钟
自制
板书设计
医术高明→扁病情 态度蔡
爱心→见→→桓→不要讳疾忌医
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依据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1
故事导入,感知课文
文本图片
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引出课文提问作者生平、出处等
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设疑—播放—讲解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分钟
自制
2.3
自主合作,朗读课文
音频
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4、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环节流畅自然。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设计新意,自主合作较充分。读悟表演结合得好。最主要的是本文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高。
缺点:
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由于本节课上有表演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在表演时,不能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使课堂有一些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