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下科学复习第一章水【概念与规律】一、地球上的水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它包括海洋水,不能直接利用。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1)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态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按其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咸水(salt water)和淡水(fresh water)。
(3)按其存在的空间:可以分为海水(sea water)、大气水和陆地水(land water)。
(4)按其对生命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的96.5%,陆地水约占3.5%,其中1%是咸水,2.5%是淡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上全部淡水资源的0.3%。
占地球上全部水资源的十万分之七。
4、大气水数量不多,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037%,而且多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但能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5、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的含水量也不一样。
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高;生命力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动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
如,根尖、嫩梢、幼苗含60%~90%,树干为40%~50%,风干种子为10%~40%6、人体中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左右,一般情况,人每天至少应饮水2—2.5L。
二、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1、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叫做水的密度(density)。
水具有一定的密度,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克每立方厘米”。
国际单位中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2、水的三态变化及能量变化熔化(melting):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固态→液态熔化时吸热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凝固(condensation):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液态→固态凝固时放热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凝固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物质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
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汽化(vaporization):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现象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evaporation):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沸腾(boiling):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液体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boiling point):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液化(liquefaction):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升华(sublimation):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冬天结冰衣服变干;樟脑丸消失;碘升华等)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冬天北方树枝出现雾凇,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出热量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3、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由于蒸发和降水,使地球上水体能够进行水分交换叫水循环(cycle of water)。
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水属于可再生资源。
三、水是常用的溶剂1、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天然水因溶解了许多物质而属于复杂的混合物(mixture)。
2、溶液(solution)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solvent),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solute)。
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它的特点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3、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再加入的溶质不会再溶解,而会产生沉淀。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solubility)。
不同温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都不相同。
溶解度表示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
温度对固体、气体溶质溶解程度的影响:(1)固体溶解程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2)气体溶解程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由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
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当其他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溶液里含量较多的一种叫溶剂,把含量较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浓度:同质量的水中如果溶解了不同量的溶质,我们就说它们具有不同的浓度。
溶有较多溶质者浓度较大,溶有较少溶质者浓度较小。
5、固体药品的取用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取用。
用过的药匙和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时,使试管倾斜,把装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6、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要把量筒平放在桌上,读数时使视线以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7、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四、水的组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加水的导电性),水会分解(分解反应)成氢气(hydrogen)和氧气(oxygen)。
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通直流电水氧气 + 氢气H2O O2 H2氢气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化合(化合反应)成水。
点燃氢气 + 氧气水H2 O2 H2O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1个水分子(water molecule)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
五、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硫酸铜 + 水水合硫酸铜CuSO4 H2O CuO4·5H2O(白色)(蓝色)蓝色的无水氯化钴遇到水会变成红色氯化钴 + 水水合氯化钴CoCl2 H2O CoCl2·6H2O(蓝色)(红色)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我国人口众多,不但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且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
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普遍紧张的原因(1)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
(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3)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迅猛增加。
(4)水污染日益严重,也是造成当代水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上淡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
世界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是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的。
总的说来,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沙漠、荒原)。
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
江河径流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少)。
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面对水资源分布不均,只能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
合理措施:(一)改变水的时间分布(修建水库大坝、植树造林等)(二)改变水的空间分布(适度地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2、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一)是自然污染,即由于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二)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还有农业上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
(三)水污染的危害:可以使人致病、中毒甚至死亡。
我们应合理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淡水资源,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空气【概念和规律】一、空气的存在1、空气(air)有质量。
2、大气层会对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产生大气压(atmosphere)的作用。
3、气体和液体都能形成对流。
一般说来,液体或气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它们就向上运动;液体或气体受冷时体积会缩小,它们就向下运动。
这样就形成了对流。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由氮气(nitrogen)、氧气(oxygen)、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稀有气体(noble gases)、臭氧(ozone)、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的。
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计算如下表:物质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体积百分比78% 21% 0.94% 0.03% 0.03%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其他;体积分数要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化学计算常用到,时刻牢记在心底。
2、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很少,包括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六种。
它们的性质不活泼,但用途较广,如氦气可用来填充飞艇和气球;氩气等可以填充灯管,发出特别颜色的光,制成霓虹灯。
3、空气在很低的温度下或很高的压强下,会变成液态空气。
由于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是不同的,因此,用液化空气的办法可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
三、氧气1、催化剂(catalyst):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
工业上又叫触媒。
2、氧气①实验室里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可使这个反应的速率加快。
②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过氧化氢→氧气+水条件(催化剂)高锰酸钾→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条件:加热)氯酸钾→氧气+氯化钾(条件:加热、催化剂)③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丝、木炭、蜡烛、硫磺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说明氧气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最常见方式是燃烧和缓慢氧化。
④要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氧气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⑤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又可用排水法收集。
3、燃烧(combustion)①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②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具有可燃物、具有助燃物、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时,燃烧就会停止。
灭火的方法:①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②将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③撤离可燃物。
灭火的方法。
水 a.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 受热蒸发的水蒸汽能隔离空气CO2 a. ρCO2> ρ空气b.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然,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性质,灭火的方法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