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1、体液血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箭头图示画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和个方面。
2、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3、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等离子有关。
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度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同时又不断排出。
2、内环境与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外界的变化和体内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和不断发生变化。
2、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3、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叫做稳态。
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
(1)直接相关的系统:、、、。
(2)参与调节的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系统的调节。
(2)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和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正常的和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指在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作出的。
2、: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由五部分组成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离子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造成离子大量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3、兴奋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单、双)向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组成: A B C2、其他结构: D. 、E. 、F. 、G. 。
3、传递过程轴突末梢→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
4、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中,只能由释放,作用于,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方向的。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其中脑为中枢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是的低级中枢。
2、一般说来,位于脊髓中的中枢受脑中相应中枢的调控。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人脑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
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的区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障碍,如区受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
①短期记忆主要与及之间的联系有关。
②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及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1、促胰液素的发现(1)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假设:在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
(2)实验验证过程稀盐酸—狗的小肠黏膜—――→混合研磨注入 ,同一条狗的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激素调节由分泌的进行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等肾上腺素等卵巢等雄性激素等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等胸腺激素等胰腺胰岛A细胞分泌二、激素调节的实例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1、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是、、;血糖的去路也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是、、等。
2、正常机体的血糖维持在 g/L。
血糖平衡调节主要依靠和两种激素来维持。
其生理功能分别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和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分解,并促进一些转化为,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人受寒冷等刺激,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中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激素,进而刺激合成并分泌激素。
此激素又能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激素,从而促进细胞,增加,使机体抵御寒冷。
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过来抑制和的活动,使激素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高。
3、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低时,对和的抑制作用减弱,使激素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低。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反过来又作为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对于具有重要意义。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1、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运输,作用于。
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激素既不,又不,也不起作用,而是随到达,使靶细胞原有的发生变化。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概念: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其主要内容是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二、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1)热量来源: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放能。
(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①产热途径:以和产热为主。
②散热途径—的蒸发的散热、和排便等(3)调节过程①②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4)调节方式:调节。
2.水盐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3)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激素。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及意义1、关系一方面,不少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
另一方面,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共同维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或的场所。
举例: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发挥的细胞举例:主要有和等,其中前者又分为和。
3、免疫活性物质:由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举例:、、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及其分泌物;②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细胞。
(2)特点:。
2.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
3.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1)组成:主要由和借助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和抑制等。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细胞、细胞和B细胞。
其中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细胞和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有细胞和T细胞,T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和细胞。
(4)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效应:抑制病原体的或对人体细胞的;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或,进而被吞噬消化。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和的功能,其作用是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的细胞。
免疫系统正是通过以上功能实现它在中的作用。
四、免疫功能的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1、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病症称为。
例如、。
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的机体,在再次接受时所发生的反应。
反应的特点是;一般 (会、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会、不会)不会引起; (有、没有)有明显的和。
3、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是由引起的,该病毒简称。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瘫痪。
4、免疫学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 的发明和应用;(2)用人工标记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3) 。
五、填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解A 、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是指在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方向生长的现象。
2、发现过程:实验探究:①达尔文实验: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此种刺激对产生影响,造成面比面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②詹森实验: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造成的。
④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
⑤其他实验: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
得出结论:植物向光性是由于照射后,胚芽鞘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侧,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部位运送到部位,对有显著影响力的微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和的种子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
2、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的部位。
3、运输(1)方式为。
(2)方向:①运输——生长素只能从上端向下端单方向地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②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通过筛管运输。
③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向、背)光一侧运输到(向、背)光一侧;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从(近、远)地一侧运输到(近、远)地一侧。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表现及特点(1)表现:既能生长,也能生长;既能发芽,也能发芽;既能防止,也能。
(2)特点:性,即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具体体现:顶端优势(如图)(1)现象:优先生长,受到抑制。
(2)原因: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用图中字母表示),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
②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
(3)解除措施:摘除。
(4)应用:棉花打顶。
3、生产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等。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有: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常用方法:(1) :此法要求溶液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