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

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

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

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

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

)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

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承、(展开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两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是乐曲的展开部分。


转、(华彩部分)(第三部分,由第六、七两段组成,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

第六段旋律性较强,多由一对对称的乐句作反复、变化。


合、(再现部分)(
变化重现了第二部分的按音曲调。

末段用滚、拂演奏与上段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尾声(简短的尾声以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题音调,作为全曲的结束: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好像描绘流水由动态转为静态,人们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记住这段音乐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乐曲的第八和第九段,感受古琴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失的场景。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三、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古琴曲《流水》,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

1、让我们来共同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乐曲简介:
《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也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
2、教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
3、新歌学唱
1)、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学唱。

3)、分析歌曲在调式(五声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

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分组演唱
5)、歌曲艺术处理。

(1)气息
(2)咬字、吐字、口型
(3)情绪
6)、全班集体演唱。

教师伴奏
7)、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弹琴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8)、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教师点评,小结
五、作业:完成教材19页的音乐情景剧创编
剧情:两位诗人阳关话别。

角色分配:诗人、元二、杨柳、吹箫人、伴舞者、酒保。

六、下课礼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