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课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处置及传染病报告
预防保健科 XXX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 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 不明原因疾病、重3 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4 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 其来的。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 生是不易预测的,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 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 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 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 围,划分为四级:
• 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 •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黄色 •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蓝色
(四)卫生应急工作概念
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 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 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 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 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 制。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
➢ 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
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 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等。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
➢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二、传染病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
1.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 医生负责制。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 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3.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39种): ①甲类(2种):鼠疫、霍乱 ②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 感染者)、病毒性肝炎(增加丁肝)、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 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 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
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 件终止后2 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 议。
报告的范围: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 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 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 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 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 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 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 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 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性质、级别(未分级)、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 、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 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 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 补充和修正。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
2.公共属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 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 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 能受到伤害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
3.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 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 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 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危害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 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 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 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影响。
3.报告病种
③丙类(11 种):流行性
3.报告病种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如:水痘、流感样病例 (3)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测的疾病。
4.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首诊医生在诊 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 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现场调 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采供血 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