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新区发展前景来源:王悦的日志功能区布局与产业特色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一核”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

“双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

“九区支撑”指通过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龙头带动”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凸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区和西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

总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临空产业区临空产业区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总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依托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努力建设成为以航空物流、民航科技产业、临空会展商贸、民航科教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区、总部经济聚集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第一个由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领航区、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绿色宜居的生态科技城。

主要包括绿色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高端信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

临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区包括临港工业区(一期)、港口功能区、临港产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成套设备、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交通运输设备和港口机械、风力发电及输变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业,并开辟天津港第二航道。

南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定位于以世界级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区域,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冶金钢铁、重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4大主导功能。

海港物流区海港物流区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包括天津港、天津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形成货物能源储运、商品进出口保税加工和综合性的国际物流基地。

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包括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和开发区商务区。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等产业。

中心商务区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文化娱乐中心,高品质的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区。

滨海旅游区滨海旅游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围海造陆75平方公里,陆上25平方公里。

滨海旅游区重点建设主题公园娱乐游、海上娱乐休闲游、海上休闲度假游、海上高端商务游、生态湿地休闲游、海上健身游等旅游项目,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和影视文化主题公园为核心,开发军事体验、影视文化等休闲娱乐项目。

中新天津生态城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共同签署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将全力构筑生态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服务业。

它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传统水资源所占的比例要达到5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所有建筑都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1994年至2005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6%的速度增长,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8.63亿元(是浦东的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重视滨海新区发展,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的荒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

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对滨海新区的发展作过重要的指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成就与经验2011年04月11日 15:32 星期一来源:天津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提出“三五八十”的宏伟目标,其中的“十”就是“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基本建成的具体目标是,到2003年,新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外贸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

经过九年的建设和发展,至2002年底,新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2%,外贸出口占全市的比重高达62.1%,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为天津市的发展做出巨了大贡献,同时也为新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非凡9年的经济发展成就1.滨海新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天津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滨海新区连续9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天津的经济发展,是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区域。

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走过10年的历程,在新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功能区,GDP 在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1993年的23%提高到2002年的46%。

滨海新区实现GDP由1993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812.7亿元。

增长6.2倍,年均递增20.8%。

1994 ——2002年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6.1%。

2002年滨海新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4.3%。

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按新区户籍人口106万人计算,人均GDP为9200美元。

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93年的19.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34.2亿元,是1993年的6.9倍。

从业人员人均报酬由1993年的4855元/人,上升到2002年的1.8万元/人,增加1.3万元。

2.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现代化工业基地初步形成滨海新区9年来最突出的成绩体现在工业的迅速发展方面。

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700亿元,年均递增27.2%。

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65.9提高到2002年的69.07%。

三资企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2.1%。

9年来,新区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新技术得到了优先发展,且培育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化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1993年新区以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工业主要行业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化工业、海洋化工业、电子通讯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和修造船业。

2001年新区工业产业提升为电子通讯制造(占工业总产值的39.5%)、石油天然气开采业(25.1%)、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8.6%)、石油加工业(3.5%)、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3.3%)。

在开发建设的初期,新区经济主体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以三资企业为主。

滨海新区目前的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七大主导产业发展相当迅速,2002年完成产值1540亿元,约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90%。

新区已经培植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5个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领先的产业群。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冶金工业区、化学工业区为代表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已经成型。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发展得益于新区一直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

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等大型企业科技水平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处于先进水平。

无缝钢管公司等企业已采用了世界当代先进技术。

新区现已创建了6个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8家风险投资公司。

目前已形成泰达创业中心、天大科技园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泰达生命技术研究中心、强芯半导体芯片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到新区总产值的42%,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0%。

3.滨海新区经济开放程度迅速提高,跨入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行列滨海新区从创建之日起就被确定为外向型的,引进外资和出口是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

9年来,区内外商投资规模和企业出口规模都获得了大幅增长。

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跨入了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行列。

外商投资稳步增长。

1994年以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

1994~2002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4.8亿美元,占全市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60.9%。

新区9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4900多个。

来自67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已在新区落户。

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有56家跨国公司在新区投资兴办了111家企业。

出口总值迅速增长。

1993年,新区外贸出口总值为5.03亿美元,2002年达到72亿美元,增长13倍。

新区出口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已达到62.1%,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67%。

2002年新区经济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已高达73.4%。

4.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功能逐步完善,成为滨海新区服务业的支柱滨海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

天津口岸贸易值由1993年的125.0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365.35亿美元,是1993年的2.9倍。

航道的加深和船舶的大型化使天津港吞吐能力大大提高,从1993年的3719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1.29亿吨,是1993年的3.5倍。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快速,由1993年的48万标箱,增长到2002年的240万标箱,是1993年的5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