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讲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 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被+谓语动词”式。用介词“被”引出主 动者。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 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22.昧:糊涂,不明白。 23.拂:违背,不顺。 24.选除:选拔任用。 25.乖:违背。 26.稍:稍微;渐渐地,逐渐. 27.特:只是,不过;特地,特意。 28.庶:或许,差不多。 29.中国:中原地区;京师,国都。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 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五,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有如下三种情况; 1.中心语+后置定语+者,如;群臣吏民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
8.嘉纳:赞许并采纳。
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 行之。进学士。寻为南京祭酒。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 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帝允行之。母丧服阕,改北监。十 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崇信 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 肃然。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 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而干羽 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尚书邹干 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 9.寻:不久。 10孥:儿子,妻子儿子的统称。 11.服阕:服丧期满除服。 12.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13.佾::古代乐舞的行列。 14.豆笾: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15.俞:同意,答应。
常见的判断句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 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 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 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如需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屈来原,列可传在》动)词后 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3、“受+谓语”式。在动词前用“受”字表被动。 如: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 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 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四、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 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我们分(一)动词宾语前置和(二)介词宾 语前置两部分分析学习。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 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 情况。我们分别陈述: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 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 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 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三、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于、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 补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 前作状语,所以称它为状语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 句。状语后置句有三种形式:
1、谓语+于+宾语式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谓语+以+宾语式 如: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谓语+乎+宾语式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为+谓语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 “为”。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 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紧挨着动词(省 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 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制 就
属
易
善
致仕
。
16.制:规模,规格;帝王的命令。
17.属:委托,应付。
18.易:交换;改变。
19.就:靠近,接近;完成,成就,成功。
20.善:与---交好。
21.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明史·周洪谟传》
洪谟尝言:“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 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 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 其人任之,庶无后患。”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 其好建白如此。
如今,面对肆虐的疫情,不管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 在幕后保障物资运输畅通的“摆渡人”,都朝着防控疫情的中心点 发力施策。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________。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 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 全,真是_______。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答案D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 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 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 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 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太多,来不及观赏。后也形容来人或事情 太多,应付不过来。 “琳琅满目”指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 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 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 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 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 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 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于……”式。 用介词“于”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 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在动词前用“见”表示 被动。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要领;将后置定语调到中心语前面
翻译即可。
《明史·周洪谟传》翻译讲解:
经筵
经济
攘
旌
冗职 恤
靖
嘉纳
1.经济:经世济民。
2.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3.攘:排除,抵御。
4.旌:表彰。
5.冗职:闲散的官职。
6.恤:担忧,忧虑;体恤,怜悯;救济,周济。
7.靖:平定,安定。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或“唯(惟)…… 之……”等格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 “只”、“只要”或“专”、“一定”等,而 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 种格式。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3)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涉江》)
动词宾语提前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之前。
如: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