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技派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作者:高佳豪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5年第06期摘要:文章分析高技派建筑展现的特点和风格,结合当代建筑建造需求的转变,探寻高技派与环境设计的共性,将环境设计中的可用因素同高技派建筑设计相融合,构筑多元化的设计发展基础,最终使建筑的表达与自然、城市、室内空间环境等多元化因素的交融契合更加紧密,形成高技派建筑未来的转变模式。
关键词:高技派;环境设计;多元化一、高技派建筑1.高技派发展背景随着20世纪工业文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进入到后工业时期的社会开始发生变革,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和审美,市场进入到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建筑开始通过夸张新科技形式表达新的建筑风格,以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出于对机器美学的好奇,创作出一大批与众不同的作品,最终成为20世纪建筑发展过程中最为凸显的一种主要形式2.高技派的时代特点高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崇尚机械美,追求技术细节强调新技术和工业化结构和构造形式,注重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和工艺,采用标准化预制构件,结合结构、设备等技术着意表达精巧动感的建筑外观和质轻细巧的建筑节点。
3.高技派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早期高技建筑向当代高技建筑发展、过渡,在建筑的感情表达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融合方面走向成熟。
21世纪的“高技派”走向情感化、地域性、文脉性,具有了从工业高技建筑到生态高技建筑转变的能力,增加了建筑本身的技术含量和人文内涵。
一方面是注重环境中声、光、空气的控制及周边环境的适宜性发展,创造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建筑功能,刻意强调结构和材料的表现,把当代的高技派与诸多因素相融合,创造出的不仅是完美的建筑而且是理想的人工环境。
二、高技派建筑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环境是用来书写的材料,是阐述建筑的源泉和依据”。
从建筑发展的过程来讲,环境突出的是与人共融的作用,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通常考究外部环境因素,讲究室内功能布局合理,注重建筑内外环境设计的协调统一,注重个性化与整体化的地域性关联。
这种表达其实是探寻建筑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一致性,因为建筑是建立在群体的完整性上的,城市中不同内容的建筑物应该构成有序的系统的组合,这样包含各种建筑的城市环境才具有秩序性。
总体来说在完成建筑的同时要兼顾城市环境的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在建筑物本身设计的基础上加以保护继承与发扬,并注重公共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日本岐阜县VR科技广场(理查德·罗杰斯),该设计很好的突出了高技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结合。
利用地形起伏,设计出临近科技广场连贯的景观线,将建筑当作一个山地来处理,巧妙利用周边场所能提供的建造条件来配置活动空间,将原有溪流和散步到重新梳理,有效地利用了山坡斜面和不完整的地面,形成有序的空间秩序,完善了建筑的同时维护了自然环境的秩序与统一。
三、高技派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多元化特性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硬性机械技术方式的表达转向以软技术方式表达,并且由于高技派建筑出于对机械美学着重表现鲜明的建筑结构,使得高技派建筑鲜明的特征得以体现。
建筑展示内在结构与设备使骨架外露,增加了内部的灵活性和视觉上的通透性,在强调和表现建筑细部时,注重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并大量使用加工精度高费用低的预制构件。
除了保持对于技术的敬仰和敏感性,还致力于体现建筑的艺术性、生态性、文化性等人与建筑环境的情感特征。
环境设计的形式与风格确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设计中不只是考虑主体物的塑造还有围绕主体需要搭配的元素,所以在进行建筑与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加入能体现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和生态性等方面的元素,总体从三方面来加以考虑。
首先是经过气候、场地等形成的城市环境层面;其次是利用被动式设计满足人们对舒适环境、使用空间的需求,利用技术与空间的组合的方式将建筑环保与空间形态结合的建筑环境层面;最后是通过室内环境的构造与材料的整体结合方式来完善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的室内空间层面。
三个层面的考虑最终可以将设计巧妙、表现绚丽的建筑纳入到环境的大氛围中来。
1.展现技术本质的艺术特性当今信息时代笼罩世界,人们对于高技术的成果不再停留在实用性上而是更加追求精神与审美的享受。
“当清晰的结构得到精确的表现时,它就升华为我们所称的建筑艺术”,技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而环境设计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为人对美的精神需求所引导,而进行的艺术环境创造。
两者在技术性思考的前提下,将结构形式、材料属性、光的应用与建筑艺术联系一起将众多艺术的理想化成果呈现在现实的三维空间,在与周边环境结合的大背景下,最终达到追求到物质功能与精神愉悦的体验,审美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
1.1 形式美。
阿尔多夫·路斯:“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高技派的形式依托于结构的技术性表达,在外形方面通过暴露、交叉、重复、夸张等手法构造典型的特征,在内部空间,采用灵活自由的平面布局、畅通快捷的流线组织突出现代气息。
同时注重艺术构思过程的逻辑性,注意形式的依据和合理性,在科学化考虑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设计意向运用构件表达结构的形式美。
由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共同设计的法国蓬彼杜艺术中心建筑由圆形钢柱支撑,横向布置钢桁架,楼板悬挂于桁架上,侧向支撑设在外侧面,将整体构件暴露于外,这样的设计释放了室内空间,增加了灵活性。
1.2 色彩美。
色彩可以用来作为装饰及改善物体审美,能很好地突出建筑的功能、个性和特色,如同视觉传达中的设计符号,具有辅助塑形作用。
色彩鲜明的物体,丰富了空间环境,强调场地特征,给物体本身增添了光彩,拉近了人与建筑的距离。
而色彩刻意表现材料纹理质感则是现代建筑的又一大特点,一方面可以理解成一种独立的形式元素,另一方面,材料和质感可以理解为是形式元素的一种内在属性,通过色彩的改变来形成元素的视觉效果。
蓬彼杜艺术中心外观与众不同,钢架、柱、桁架和拉杆等管线和结构涂上了不同的颜色,红色为交通运输设备,蓝色是空调设备,绿色为给水排水管道,黄色为电器设施和管线,五彩斑斓的外观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了建筑本身的存在感。
建筑外观及其和周边古典复兴式的建筑形成对比,合乎人性的室内外空间形态,色彩很好的起到了从巴黎市中心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过渡作用。
1.3 光度美。
诺曼·福斯特:“自然光总是不断地变化,使建筑有特征,在空间与光影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创作出戏剧性”。
空间的视觉形式可随灯光、物理甚至是化学手段任意变幻,光的运用在建筑内部的空间格局上满足了同一人不同行为的需求,塑造空间的层次,在建筑的外部设计中,光的运用提升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融合了建筑与环境的空间。
在设计考量中将照明设计与功能、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
柏林国会大厦(诺曼·福斯特):巨大的玻璃穹顶由钢结构支撑,建筑的形式上延续了罗马式的空间形象,柏林国会大厦采用自然光透明穹顶和倒锥体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反射光体具有极强的雕塑感。
在议会厅两侧,遮光板可随日光方向自由移动,日落后室内光发散外侧,透明穹顶成为发光体,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利用自然因素、场所环境与建筑相结合的特点。
2.尊重场所环境的文化特性早期的强调技术理性的高技建筑已成为落后的设计观,当今建筑除了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更多的开始重视建筑的场所精神的表示,尊重城市文脉,回归传统装饰元素、原始材料,将民族与地区之间的地域性色彩适度引用并赋予地域建筑环境艺术的传统造型样式,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采用实用主义的整体设计方式展现出来,建造一所能够让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建筑,让区域文化的交流用建筑语言重新阐释得以实现。
法国尼姆市卡里艺术中心(诺曼·福斯特):作为神庙的老邻居,为了协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宏大的建筑在尺度上尽显细腻。
建筑前部开敞的柱廊由纤细钢柱支撑,不同透明度的玻璃和外露的素混凝土柱结合在一起,与原有神庙的色彩、台基和柱廊交相呼应,整体与古老的城市街区融为一体,体现出对历史传统的保护与继承。
在神庙和艺术中心之间原来破旧的停车场改建为精美铺装的下沉广场,供市民茶座、休闲用。
神庙、广场、艺术中心三位一体,形成尼姆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正如皮亚诺所说:“建筑真正的意义是通过寻根,通过感激历史恩泽、尊重地方文化而获得” ,创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作品需要尊重当地民俗,展现高技术与乡土地景的融合。
3.体现科技内涵的技术特性“通过对建筑边界元素的简化和纯化,建筑本质结构的突显,使得我们注意力更多的从环境中的特征部分转向了建筑本体的本质” 推崇以功能为依据的创作方法,摒弃固有思想。
当今的技术表现强调主体与客体,功能与形式,尽量利用建筑结构作为设计符号载体,运用当地特色材料为建筑加以装饰,注意内在结构逻辑,将建造构件的功能表达与艺术、技术的良好结合,通过材料的应用发挥技术的精确性和先进性。
作为建筑的技术要素在设计中体现出以下几点:(1)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建筑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变化及可能性;(2)重视对传统技术的提升和改进,延承代表性的技术传统;(3)注重技术发展与文化肌理的融合;(4)注重技术发展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的结合。
雷诺产品配送中心(诺曼·福斯特):将围护墙镶嵌在地面上,使柱子减轻了承受墙体的重量,使得墙体可以退离柱子,这样可以使结构暴露于外,增加了结构的动态,丰富了光影效果。
这些原生态的外围构件,造型特色突出,不但具有结构作用,还有建筑艺术表现力,一排排单元构件形成了极强的结构韵律,在体现建筑技术独特的同时提升了建筑外观的震撼力。
4.延伸未来发展的生态特性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生态化建筑的营造,运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循环、有机统一原理,把建筑看成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会发展为目标,对传统技术与材料进行改良与挖掘,采用技术构件进行建筑修饰。
在环境控制方面,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同一性,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光资源减少人工照明的消耗多用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材料,减小对环境的负影响,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和建筑的排放物,提高建筑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自调节性,构筑一个建筑和环境相互渗透、融合的系统。
根据生态建筑的发展可总结一下几种方式:(1)在建筑系统的设计中尽量采用被动式系统;(2)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3)采用主动技术干预方式达到生态共生与建筑环境发展的统一。
(4)重视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通风;(5)有效利用场地条件,避免地形原始构造的破坏。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诺曼·福斯特):作为世界第一座生态摩天大楼,整体设计通透,建筑外观采用双层外墙系统,外墙板中的百页帘可以控制阳光的摄入,从而使室内环境保持一种适宜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