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海局势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南海局势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南海局势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中国与菲律宾南海对峙是当前焦点。

日前,中国从黄岩岛撤回两艘执法船,显示出克制姿态,但菲律宾非但不领情,反而向黄岩岛海域增派舰船,菲将领也发表强硬讲话。

菲律宾还试图在国际上寻求支持,执意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

南海问题涉及中国与邻国关系、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以及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中国与该海域其他邻国也有类似中菲之间的领海和岛屿纠纷。

因此,中国如何应对当前与菲争端,对解决未来的南海争端有重要标本意义和示范效应。

在当前中菲黄岩岛争端中,中国的底线在哪里?这首先取决于对争端性质的认定。

学者们早已指出,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诉求和管辖权,依据的是最先发现、最先占有与最先管辖的历史性权利原则,且得到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认可,因而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

包括菲律宾等国在内,在1997年之前也未提出异议。

既然这些岛屿是得到国际公认的中国领土,那么当前中国在黄岩岛的行动,就是一个国家带有“维权”性质的正当执法,其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包括军事手段)都天然具有合法性。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上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在十分弱小时就敢于用武力维护在南海诸岛权益。

遵循同样的逻辑,当前中国在黄岩岛的维权行动理直气壮,绝不惧怕外界说三道四。

相比之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领土诉求明显底气不足。

目前,菲对南海诸岛提出领土要求的唯一“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

早有学者指出,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并未规定其可以据此索取或侵占他国固有领土。

从法律效力看,海洋法公约也明显弱于历史性权利原则和时际法原则。

菲律宾明白自己底气不足,因而在南海争端中有意将水搅浑,混淆“权利”与“权力”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简单地将中国维护正当权利的正义举动,与强者必霸的“权力政治”相混同,并借此制造“中国威胁论”。

菲外长公开宣称“中国是很多国家的威胁”,试图拉拢其他国家联手制华,乃至“挟洋自重”,目的就是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最终混水摸鱼,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领土据为己有。

捍卫“权利”不同于扩张“权力”,它更多涉及原则问题和底线利益,因而天然具有正当性。

放眼世界,捍卫领土完整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过去一直是最大的受害者:南海许多岛礁无论历史上还是法理上都属于中国,却被邻国非法占领并被攫取石油资源。

当前中国在黄岩岛的维权行为不过是对邻国屡屡侵权行为的“正当防卫”。

有人担心中国在南海强硬维权会影响中国和平发展,会使南海不再是“和平之海”。

这种担心未免多虑。

事实上,不管任何争端,实现和平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什么样的和平局面。

如果周围国家不树立尊重他国权利的“守规矩意识”,而仅仅靠中国单方面牺牲自身利益赢取和平,那么这种和平既不公平,也不会持久。

西方有句谚语,“篱笆扎得紧,才有好邻居”。

只有中国敢于捍卫正当权益,使那些肆无忌惮的侵权者撞到铁板,他们才会真正学会守规矩,南海才可能真正成为“和平之海”。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之争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的经济安全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中国应该采取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手段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这些手段主要有:重视南海的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资源;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和加大外交的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强,对外贸易的频繁,现代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金融风险的增大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促使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更是如此。

学术界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从国际法的角度对当事国的理论依据或批驳或评析;对争端国采取的政策分析;各国解决南海问题模式的设想。

但对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论述还较鲜见。

本文着重论述南海问题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1/7页一、南海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归属上的争议。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

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故第一个问题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

南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一是经济因素。

南海资源丰富和重要的贸易通道对有关争端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法律因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升了南海的价值。

三是中国因素。

海洋意识的淡薄和自身力量的制约使中国忽略了对南海的经营。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南海地区有关争端国的海域之争,而且,背后还有大国背景,南海地区是多种国际政治力量交汇的地区。

南海问题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多方占领。

越南迄今为止共占领中国南沙岛礁29个之多,是侵占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

菲律宾非法将我国4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并占领9个岛礁。

马来西亚于1983年8月和1986年10月以军事演习为名侵占了弹丸礁、光星仔礁和南海礁,此外还将27万平方公里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

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虽没有侵占南沙岛礁,但分别侵入了我国传统海域5万和3万平方公里。

中国台湾省控制着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而中国是南沙群岛的合法拥有者,却只占有7,个岛礁。

这样南海海域形成了6国7方纷争的局面。

第二,扩充军备。

越南基于海洋战略利益的计量,比较早地实施海洋战略,着手打造强势海军。

最近,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报道,越南海军正在建造30至40艘400吨级的军舰,并计划投入38亿美元,在越南东北部建造一座占地3000公顷和可停靠4万吨级战舰的大型军港,2006年2月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已下令购买无人间谍飞机数架进行海洋侦查和监控,以保卫其海疆。

新的间谍装备将会使菲律宾“情势觉察优势以便在非法活动发生时迅速有效的介入”南海争端。

马来西亚把军队的职能由镇压国内暴动调整到保护专属经济区和领土上,声称以捍卫其在南海所谓的“主权”。

尽管马来西亚军费预算相对低一些,但已把相当一部分用到它所侵占的原属于中国的岛礁上。

第三,联合对华。

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弱小的一方常常通过联合或结盟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力量,以共同对付强大的第三方。

联合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几个国家处在一个国际组织中,以组织的名义共同与第三方对阵;二是在某一国际争端中具有共同利益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暂时联合起来应付第三方,协调行动。

而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未必有共同的利益,甚至有矛盾冲突。

第一种联合的形式就是以东盟组织的名义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博弈。

东盟以“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抗与谈判的实力。

第二种形式的联合主要是东南亚争端各国相互支持对方提出的解决争端的建议和联合开发资源。

第四,大国插手。

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区外大国的关注。

南海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运输道、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能源来源地之一。

南海地区的航道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极为重要。

日本防卫厅早就表明了南海的重要性,它认为南海海域在运输资源到日本的地位非常重要,该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交通的关键。

因此,冷战后,日本积极“南下”关注南海问题。

印度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明显增长促使印度积极推行“东进”政策,意在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扩大其在南海的“利益范围”。

日本和印度介入了南海问题的共同的手段有:加强与东盟的军事上和安全上的联系,大肆炒作南海问题,使之国际化和复杂化。

美国是影响南海问题走向的大国。

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是欲通过南海问题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崛起。

其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消极中立变为积极介入。

第2/7页美国加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军事渗透。

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越来越多,演习的目的越来越清晰,即直接针对南海问题。

这种意图集中体现在“卡拉特”演习。

该演习的设想是“某一地区性大国”派兵占领了南海上有争议的岛礁并封锁了南海上的国际航道,美国应东南亚相关国家的要求,进行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维护地区安全和海上航行自由。

2004年1月美菲举行的Balikatan-04的演习,出现了新特点:一是演习地点首次出现在南海有争议的海域;二是首次把演习的目的定为抵御外来入侵。

南海问题发展的趋势表现出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

南海地区是世界主要大国力量、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隐藏着中日俄印和东盟等大国和组织的博弈格局。

南海问题现在不是说有没有国际化,而是说国际化程度轻重的问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和国际化趋势就会进一步加强。

当前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主要是:正式确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方针;由坚持双边谈判到双边与多边并行,推行灵活务实的对策。

这些对策并不是放弃南海主权,而是暂时冻结主权问题,以待日后解决;同时也说明,中国从大局出发,着眼于维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从而免受南海问题的影响。

但事实是,中国这些友善的意图并没有得到有关争端方的理解。

它们竞相占领原属中国的岛礁,大肆掠夺中国的旅游、渔业和石油资源。

南海主权问题不解决,中国现实对策很难执行。

很明显,中国求解南海问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求解南海问题与发展睦邻关系以及恢复南海主权和中国需要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

中国的南海政策困境客观上也促成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印度的“东进”,日本的“南下”,东盟地区安全作用的加强和美国的“积极关注”加剧了南海问题的不确定性。

基于成本一收益的理性衡量,多方竞争的态势多为自身利益计,使求解南海问题有了更多的政策选择,这又给域外大国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从涵盖的内容上看,经济安全可以分为狭义的经济安全和广义的经济安全:狭义的经济安全指的是,当一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而这些事件可能是国外的突发事件、原发事件(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或人为事件;广义的经济安全则指的是,除本国经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之外,还能够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

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实质在于对国家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它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