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

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

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

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

山那边是海。

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1.教师总结:诗人借助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会实现。

2.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五、课外作业阅读下面文章,解答后面的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

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

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

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

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

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

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

”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

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

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绽放了。

..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3.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

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

(50字左右)答案: 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

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

才能茁壮成长。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3.提示:紧扣原文.结合实际,语言流畅。

板书:海:比喻理想境界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