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毕业生”论文

电影“毕业生”论文

论昔日经典,电影“毕业生”
——读“毕业生”影片有感
12122264 徐亮
序言:在第八周的课上看了一本美国电影,叫做“毕业生”,这部美国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创作的经典影片。

在课上看过的几部影片中,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主角年龄比较贴近我们大学生,抑或是电影音乐,都十分吸引人。

本文会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1、电影故事的叙述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2、电影的表现手法;3、电影主题所表达的内容。

一、电影故事的叙述。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杰明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

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杰明致使本杰明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性关系。

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杰明的父母都希望本杰明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

而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杰明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

但本杰明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

本杰明一开始为了鲁滨逊太太,并不想与伊莱恩交往,带伊莱恩去了夜总会。

伊莱恩发现本杰明并不在意她,哭着跑了出去。

这时本杰明发现自己错了,发现自己伤害了一位单纯的姑娘,并且本杰明被她的纯真深深吸引,向她吐露了爱意。

二人渐渐熟悉,然而在一次本杰明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

迫于压力之下,本杰明把他与她妈妈的事告诉了伊莱恩。

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

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

本杰明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最终牵着爱人的手坐上了正好经过的巴士上,两人终于为了爱情,逃离了家人,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路。

社会影响:电影《毕业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情况。

电影主人公象征着一个前途辉煌的年轻人,出身显赫,年轻气盛,但却在毕业后迷失了人生方向。

这部电影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带给人民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困惑。

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之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的温柔网,
既之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当然还反映了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体现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怎样去战胜迷茫,怎样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

我认为,这部电影还不仅仅只是反映美国社会,更不仅仅只是反映那个年代。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会有类似本杰明的经历,只是各自的故事有所不同,然而所有人都有的那便是茫然与不知所措。

联系自我,我也是个大学生了,也即将步入社会,也即将拥有自己的事业与爱情甚至是家庭。

责任感日益增加,茫然固然是油然而生。

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更不知道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

也许你会认为我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没有自己的梦想中的工作,但是理智的思考,在这竞争日渐增强的社会,又有谁有绝对的把握能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路,事业、爱情双丰收。

我迷茫,我不知所措,正如影片中的本杰明一样。

二、电影的表现手法
——剪辑与节奏
该片剪辑流畅,节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

其中展现本恩受到鲁滨逊太太的诱惑,热欲难耐而又极端苦闷时候的那段剪辑手法颇受好评,是本片的亮点。

那段采用现代的幻觉、想想、错觉和现实的交错以及时空跳接的手段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欲望、悔恨、茫然等错综复杂的心理。

从而揭示出一个初入世事的纯洁青年矛盾惶悚的内心世界,为后来她的自救行为埋下伏笔。

各种景别的合理变换、特写的切入,以及运动镜头的表现、还有空镜头的切入,造成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体现了主人公内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欲望涌动的心理。

本片节奏总的来说是不紧不慢的。

但是在某些重点情节时,影片节奏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着。

比如本恩去寻找伊莱恩结婚的地点,阻止她结婚时,那段不断加紧的节奏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术方面,这部电影的剪辑手法在当时颇为前卫。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现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偷情生活的这一段。

场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馆三个空间中转换,将他的不同行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比如,本杰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气垫上一扑,紧接着镜头就剪辑成他扑到了罗宾森太太身上。

这样的剪辑非常的自然流畅,表现出本杰明沉湎于“水”与“性”的世界中,为我们展现出他空虚的精神世界。

——主题音乐“The sound of silence”
说到这部电影的音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了。

它是六十年代享誉乐坛的“梦幻双人组合”保罗-西蒙和戴夫-格鲁辛的天作之合,曲调悠扬,略带感伤,清新的木吉他与二人空灵的声线造就了这昔日的经典。

影片刚开始,主题曲就响起,并把本杰明刚从学校回来,对未来没底,沮丧、茫然的心情与音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这音乐似乎就是专门为本而写的,每当他的心里产生震荡,音乐就会试时地响起。

接着是在本杰明与鲁滨逊太太产生关系后,主题曲再次响起,这是对本杰明那段坠落的写照。

那段日子,本似乎什么也不想,有人来找他谈工作的事情,他只是充耳不闻,沉浸在白天的无所事事和夜晚与鲁滨逊太太在酒店包房里厮混的快乐之中。

主题曲最后一次出现,可想而知,一定是再片尾,本杰明冲进教堂,把伊莱恩拉了回来,把爱情夺了回来。

两人坐在巴士里,逃离和胜利的快乐一闪而过,本杰明的眼神里继续充满着迷茫。

——美学特征
这部电影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概括与集中。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省略繁琐、多余的部分,突出重点,强调具有特征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使内容表现得主次分明、繁简得体、隐显适度,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这是任何一部成功电影中必须做到的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概括与集中贯穿始末,例如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处集中拍摄了主人公本杰明迷茫的面部表情这一细节,强调了毕业生在即将踏入社会前的迷茫,也暗示了电影的主题。

2、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运用蒙太奇技巧可以对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创造新的
时间感和空间感。

正如本杰明从水中向气垫上一扑,紧接着时间、空间就转换到他扑到了罗宾森太太身上。

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与交叉,通过不同时间的连续,使视觉上看上去连贯,简洁又富有节奏感,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时空的错乱,给观众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3、形成不同的节奏,创造风格。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长度、色彩、光线、景别、
运动方式等变化,会形成电影的轻重缓急,以一种节奏来创造电影的风格。

正如电影最后本杰明寻找伊莱恩那一段,镜头迅速地移动死死地跟着主人公,景别也快速地在发生变化,再加上主人公好不耽误地专注,用跳跃紧凑的蒙太奇节奏创造了一种热烈奔放的电影风格。

4、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镜头的分切和组接,可以利用相互间的作用产生新的
含义,即产生单个的画面或声音所不具有的思想内容;可以形象地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特定的寓意,或创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影片23分钟多,本杰明潜入水底的那一段与之后他在某酒店打电话找鲁滨逊太太开房这一幕紧密相连。

他在水底,那一刻的安静让他远离现实,远离社会,正如他晚上去找鲁滨逊太太开房一样,远离社会,逃避现实,堕落一时。

5、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

每个镜头都表现一定的内容,按照一
定顺序组接,就能引导和规范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激发其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三、主题表达:
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杰明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杰明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

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

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

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主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结语: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

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

虽然主人公一开始迷茫,以至于陷入了情色的陷阱,然而他最终认清了这一切,他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真爱,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

年轻一代,有得是拼劲,需要的只是决心与勇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