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文艺心理学 论文

影视文艺心理学 论文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电影如何让观众移情入梦》 所修课程名称: 影视文艺心理学修课程时间: 2011 年 9 月至 2011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1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_____电影电视______学院___2010__级__戏剧影视文学___专业 姓名__王可____ 学号____2010352980_………………………………(密)………………………………(封)………………………………(线)………………………………目录中文摘要 (3)中文关键词 (3)引言 (4)一、景深 (4)二、景别 (5)三、色彩 (5)四、音乐 (7)五、小结 (8)参考文献 (9)摘要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其表现内容和传达思想的途径丰富繁多,并且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它能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移情入梦,置身于戏。

针对电影是如何具体使观众移情以达到自身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影响观影关系的元素(景深,景别,色彩和音乐四个主要角度)入手分别加以例证分析,得出了影片通过各部分各司其职地发挥艺术作用后使电影成为一个丰富的整体渲染情感并使观众身临其境的结论。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观影关系;移情入梦;景深;景别;色彩;音乐电影如何让观众移情入梦引言在日常的观影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观众观看的深入,观众思维会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并且能够长时间地理性思考。

这便是电影所具有的让观众移情入梦的能力。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因此要研究电影如何使观众移情入梦,需要从电影的各个组成元素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观影关系下观众的情感变化过程。

本文将从部分重要电影元素的角度,分析电影如何推动观众移情入梦。

一、景深“当站在前景的人物以远处的景物衬托时,他们的深度感就最强烈,这比看见这些人物在房间里还要强烈得多。

”明斯特伯格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分析了活动影像和电影的感知过程、变化原理,电影中导演利用景深使画面分层,通过场面的调度牵引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明明意识到银幕是个平面,但“平面性质的知识绝不排斥深度的实际感知。

”这便是景深所造成的不同心理感知。

——“对难以置信的自愿搁置”。

当画面层次清晰,变得具有立体感时,观众能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去关注更为突出显眼的景物。

画面前景和背景的虚实,都能左右观众的关注方向,确定观众的视线焦点,观众能够按照影片的意向去关注影片想要呈现的重点时,电影使观众移情入梦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例如影片《公民凯恩》中,小凯恩在房外打雪仗,父母和收养人在房内的哪一个场景。

镜头从小凯恩身上慢慢向后拉,父亲进入画面,接着母亲和收养人也进入了观众的视线。

整个景深变化的过程让观众不由地转换关注的焦点,玩耍的小凯恩先是作为整个画面的焦点,之后渐渐模糊,变成了母亲(前景)和父亲(中景)的一个背景画面。

这样的景深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已经变化的人物关系,这便是景深运用下观众逐渐移情的效果。

二、景别根据让·米特的观点,影像按照特定的规则结构为画面,具有符号的意义,使电影成为语言。

不同的景别能够促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向度,例如全景多用于场景的交代和背景的概括,观众通常从理解的层面开始入戏,而特写则给观众更多的是情绪上的渲染,在感知心理的作用下,观众的心理向度更易受特写镜头牵引、变化。

单从特写镜头上看,一长组特写镜头常常被运用在各类型影片之中,蒙太奇的作用让特写变得有节奏感,观众在特写镜头时更集中注意力,因此移情的作用最为明显。

获奥斯卡奖提名的美国影片《换子疑云》中,当母亲被强制关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时,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母亲紧皱的眉头、噙着眼泪的双眼、哭得发红的鼻子,无一不引起观众的心理向度随之变化。

痛苦和悲伤的情感,自然地嫁接到观众内心。

“高压水枪”、“赤裸的上身”、“湿淋淋的头发”、“护士扭曲的笑容”--这一组特写组接在一起,快速地在观众眼前切换,使影片的节奏变得紧促,观众的内心也瞬间紧绷。

片中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的铺陈,让观众直接感知到了社会的冰冷和人情的温暖,对母亲这一角色情感世界的直接感知,早已取代了人们对事件的理性思考。

抒情蒙太奇的大量使用,直接触及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始终被女主角和她的失踪的儿子的境遇左右着心情。

可以说,影片通过它的讲述和表现方式,让观众一直揪心地观影,直到影片最后落幕,也无法避免地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三、色彩美国艺术家罗斯金对色彩的魅力做过这样精彩的描述:“任何头脑健全、性情正常的人都喜欢色彩,色彩能在人心中唤起永恒的慰藉和欢乐,色彩无处不在。

“色彩即思想”它是创作者意图的集中体现。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所感知的知识有83%是靠视觉获得。

因此,影片的色调,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作者的态度,恰当地表达情感并感染观众,使观众处于影片作者的同一立场。

同样以影片《换子疑云》为例,影片通过色调的阶段性渲染变化,对影片的氛围转变和人物的心理变化起到显著地作用:(一)开端--儿子失踪之前:阳光呈现淡黄色,像薄雾一样笼罩在街道上。

城市宽阔的街道蒙着一层薄薄的土黄色的尘土,母亲常穿灰棕色的大衣,儿子房间简单的陈设,棕色的小熊玩偶,和床单被褥的奶色,都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

而母子二人每天乘坐的有轨电车是十分浓烈的鲜红色,似乎是一种预示和警告,危险将在不久后来临。

(二)发展—假儿子到来:母亲在卫生间给男孩洗澡时,整个场景的背景是灰暗的,原本雪白的瓷砖也显得发青。

客厅在蓝色的色调下显得空旷而冰凉,男孩的卧室也不再有阳光直射进窗,而是一片黑暗。

大量的冷色调直接将观众拉入了一个充满怀疑,试探和不信任的压抑的空间中。

(三)高潮—精神病院:当母亲被关入精神病院,影响中的色彩变得更加简单。

灰和白充斥了整个医院,类似于《飞越疯人院》中的场景,给人窒息的感觉,而这也是母亲绝望内心的写照。

(四)尾声—释放:母亲被解救回正常的生活中后,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时的色调虽然是中性的,没有最初的温和也没有极端的冰冷。

但这种最贴近生活原状的画面,正体现了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观众在此时深觉世事难谙,感受到母亲心中一般的迷茫失措。

另一方面,环境色调并不一定非要符合真实环境,有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或人物造型,甚至角色的内心感受,或创作者的内心感受,用脱离实际的色彩基调去创造一种非现实的色调倾向,这种主观色彩的运用更能左右观众的心理向度。

影片《菊豆》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电影中的色彩用以传递情绪,抒发情感。

色彩的光波比形象的光波传递的快,更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

例如染缸的红色象征活跃热情,激情,勇敢,野蛮,生机和爱情,也象征着复仇,失望和绝望。

影片中杨金山被自己的儿子拉入染布缸中丧命,血红的染布水充斥整个画面,营造出压抑的氛围。

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其生命的终结。

黄色暗示着智慧、光荣、皇权、光明、和平、发展和轻浮。

在此片的结尾,黄色的火焰烧毁了整个染布坊,暗示了轻浮,罪孽的爱情最终会自我毁灭。

四、音乐1910年爱迪生发明了能将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这也象征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而在此之前的电影中,背景配乐早已成为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后期附加的音乐在今天看来有些稚嫩、粗拙,但这足以说明电影音乐对观众的观影情绪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电影音乐能从气氛的渲染上深化影片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人物的心理刻画,从而使观众和角色达到心理感情上的认同。

音乐特有的连贯性作用于电影既能用蒙太奇的手段组接镜头,也能解释人物直接的关系,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

“用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或更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同一事件的若干不同侧面的各组镜头的交替,电影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等等。

”这便是音乐蒙太奇的功能。

(一)暗示人物关系变化影片《花样年华》主题曲《梦二》出现在每一次周慕云和苏丽珍颔首致意的慢镜头中。

音乐以其优雅且忧郁的气质与片中人物性格不谋而合,很好地诠释了二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恋而最终却没有结果的复杂心情。

不断重复的拨弦伴奏引出了惆怅的主题,音乐平静而安详,中提琴柔和的音色暗合了主人公各自的心事。

主题音乐在片中出现多达九次,听起来音乐是重复的,而情节却没有停顿地向前发展,每次音乐响起,都带给观众新的心理暗示,人物关系将有新的进展。

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影片已经自然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也轻松地左右着观众的观影情绪。

(二)传递人物内心情感影片《海上钢琴师》中,最动人的一个乐章莫过于1900透过舷窗看到暗恋的女孩即兴创作的那一曲“playing love”,钢琴声缓缓响起,自然流畅毫不突兀。

音乐的加入,配合主观镜头的表现,观众自然地将自己与1900置于同一视线,女孩的灵动和朦胧美,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联系起内心曾经有过的萌动情愫。

剧中人物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在背景音乐的流动中,观众已然走进并理解其内心世界。

此时,电影的存在完完全全地依赖于观众的感知中。

剧中女孩具体的面容不再是投影在银幕上的,而是存在于每个观众的心里,并且因人而异。

小结: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的著名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一个人的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塔。

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

在整体上显现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单纯的各个组成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各个构成元素发挥自身独特的艺术效果后,统一于电影的形式,融汇地构成一个新的艺术成果,使电影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和价值得以体现。

电影正是基于自身的综合性,和各部分独特的表现魅力,是影片不仅仅存在于银幕上,而是根植于观众心里。

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之后,引领观众脱离本身所处的现实世界,走入影片的规定情境中,随情节而情感波动。

这便是电影利用观影关系的作用,使观众移情入梦的过程。

[参考文献]:[1]乔治·萨杜尔(法)《世界电影史》(Histoire du cinema mondial)[2]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电影的本性》1962[3]雨果·明斯特伯格(德)《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4]鲁道夫·爱因汉姆(德)《电影作为艺术》1932[5]让·米特(法)《电影美学与心理学》[6]梁明李力(中)《电影色彩学》2008[7杨宣华(中)《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