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宇宙探秘序号课
题宇宙探秘
计 1 教时
时间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
2、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阅读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初步领略宇宙的神奇,培养对天文学的兴趣;大致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
学
重
点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学说;
教
学
难
点
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
设计思想
这一节与上一节类似,牵涉到的具体知识超出了教学要求,而仅仅是介绍,既抽象又难以体现探究性,所以在教材中采用了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
课前
教师
准备
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课前
学生
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跟宇宙有关的天文文献资料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引入: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史及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若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兴趣浓厚,积极讨论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
的图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古人看天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的探索。
思考:
古代人是怎样看天的?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课文,同时思考:
1、“地心说”科学吗?
2、什么是“日心说”?是谁提出的?“日心说”科学吗?
三、星空世界
阅读思考:
1、什么是恒星?恒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什么是银河系?
3、地球、太阳、银河系、宇宙的关系是怎样的?
4、天体之间的距离很遥远,用米、千米学生阅读课文
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古代人认为:“天圆地
方”,地球是宇宙的中
心。
托密勒提出了“地心
说”。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问题
自16世纪后,哥白尼
创立了“日心说”——太
阳是宇宙的中心。
牛顿创
立了万有引力理论。
阅读讨论后回答:
大部分星的相对位置
似乎不变,人们称这些星
为恒星。
实际上,它们不
是绝对不动,它们的相对
位置也在变化。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
漫物质集合而成的一个庞
多媒体展示托米勒的
“地心说”的图象
多媒体展示太阳、银
河系等天体视频素材
组织学生讨论:宇宙
的结构层次
等距离单位方便吗?课文中介绍了哪些“量天尺”的单位?
五、宇宙从何而来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1、为什么说星系在离我们而去?
2、宇宙从何而来?
3、了解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大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银河系中数以千亿
计恒星中的一颗。
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
1000亿个。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
结构系统
天文学中,采取一些特
殊的长度做距离单位。
例
如,取地球到太阳的平均
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
(AU),光在真空中行进
一年所经过的距离为一光
年(l.y.)。
1AU=1.496X1011m
1l.y.=9.461X1015m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
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
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
“红移”。
这一现象说明
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
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
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宇
宙起始于一个“原始火
球”。
在“原始火球”
里,温度和密度都高得无
法想象,这时物质所处的
状态至今还无法描写。
这
种状态可能极不稳定,最
终,原始火球发生爆炸,
强调,AU和l.y.是长
度单位,不是时间单
位
演示课本中图7-25
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
所示的实验
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体会大爆炸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