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怎么办

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怎么办

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怎么办来源:关键字:游戏规则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1.游戏内容对孩子来说较难,孩子难以成功;2.游戏时孩子的失败过多,孩子丧失了玩游戏的积极性;3.孩子的好胜心过强,总想比别人快,这主要表现在竞赛性游戏中;4.孩子年龄过小,不知道遵守规则;5.缺乏生活经验,主要表现在“角色游戏”中。

针对以上原因“对症下药”:1、对因游戏内容造成的,家长就应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游戏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简单。

2、对因失败过多造成的,家长可以故意让孩子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他对游戏的积极性,并对他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对因好胜心过强引起的,家长应让孩子认识到要想得第一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再快也没用,千万不应迁就孩子。

4、对因年龄过小造成的,家长应对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并告诉孩子应该怎做才对。

5、对因缺乏生活经验造成的,家长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家长也可参与孩子的游戏,并以角色的身份和游戏的口吻指导游戏,帮助孩子遵守游戏规则。

1.多讲规则的作用。

要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

例如,人们要镇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

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

2.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在家中为孩子规定一些规则并让孩子执行,如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等。

3.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素识,但仍会时常违规。

如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等。

这时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4.培养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

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

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

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憧得规则的严肃性。

对付任性有高招独生子女的任性带有普遍性,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要想让孩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父母应该怎么做呢?1.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要保持一致。

如果意见不同,也要避开孩子,出去商量。

2.在孩子任性的时候,不要胡乱批评,更不能打骂了事,而应因势利导,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3.转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

如孩子吵着要养狗,可带他到公园去看猴,顽皮的猴子会把孩子的兴奋点转移开,使他从任性中解脱出来。

4.必要时来点“惩罚”。

如孩子哭闹得实在不像话,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不理他。

即使他不哭不闹了,也要继续“冷淡”他一段时间。

待他沉不住气主动搭讪着接近大人时,父母应抓住这个时机,指出他任性的无理之处,让他保证再不这样做。

只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批评才是有效的。

让孩子多些个性,少点任性培养孩子既有个性又不任性,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绝,会导致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2、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与孩子平等对话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才能明确区分孩子的表现究竟是属于任性还是属于个性。

·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2、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应注意给他们一些限制,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2007-06-23 17:41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孩子的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

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

但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

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

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二、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两三岁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

如愿意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长妥协,自己满意为止等。

因而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

作为家长应该及早发现、分析、及时纠正,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

在两岁左右时,大部分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经发育的相当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识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家长就要抓住婴幼儿阶段这个有利时机迅速进行调整,如果认为孩子小一味地去迁就,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

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

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受到影响,成了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

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天教养不当所造成,是溺爱的结果。

在教养方式上,家长该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迁就;该鼓励的不鼓励,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认为只要哭闹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助长了孩子的偏激与任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三、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

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

后天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

1.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较高,大约能达到60%左右。

孩子的任性往往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有关。

2.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

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

3.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家长总爱讽刺、挖苦、漫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面数落孩子,有时家长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来对抗。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

”所以说爱,也要讲科学也要有理性,爱,绝不能溺爱,不能宠;爱,也应该有限度。

如果儿童任性心理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因为任性会导致人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一、教育任性孩子应注意的问题当孩子已有任性表现时,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绝不可死板教条、千篇一律的采取措施。

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家长在教育任性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任性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别人,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霸气,还是有必要的,这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大人物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

如拿破仑、爱迪生、爱因斯坦、毛泽东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

但太过分,那就有害而无利了。

二是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有的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所贡献。

但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层面,事业的成功率会受一定的影响。

在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观念中,如果性格不健全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在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就把培养的目标界定在德、智、体、美、社会交往五育并重的范畴,可能就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三是孩子的任性不是人格的表征,是对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

因此,家人或保教人员是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及社会认可的规则,通过引导、教育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的。

四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要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成小绵羊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所以,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1.严格法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

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个没完;家长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滚个没玩。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

2.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要事先预测好,做好预防工作。

可以事先约法三章,提出要求。

3.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

家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觉地和大人保持一致。

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干什么就都有规矩,不会随意提出特殊要求。

4.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

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

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