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一、为人师表的概述古有“师表”说法,孔子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的道理,他认为教师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自身做好才能够教导学生,学生也才会听从教导。
孔子身体力行,鼓励学生有方,因此被后世之人誉为“万世之表”。
但为人师表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书·王盺书》中。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为人,是指做人、处事、接物的一切活动;师,是指学习、仿效;表,是指榜样、表率;师表,可以仿效的表率。
起初是对官吏和教师的统一要求,到了现代,专指对教师的要求。
含义:是指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行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表率。
体现在两个方面:1坡渡镇中心学校办公室姚鸿章1、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体现的场所和区域:教学中、生活中、社会实践中。
2、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自身体现的两个方面:素质与行为:A,素质包括能力素质、身心素质、道德素质等;B,行为包括教学行为、日常生活行为、社会实践行为等。
教师的素质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具体体现为:(1)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做好自身,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巨大教育力量来源于以身作则。
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在学生眼中,教师的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道德标准,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特别强,因为不管愿不愿意,学生都在无形中模仿并学习者老师的行为。
越小的学生学习能力越强,同时越是会把老师的言行举止当做金科玉律去做和遵守。
这时候老师能否做好自身,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导学生该有一个良好的品德,那么身为教师就要做出表率,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模仿学习能力很强,老师的行为无不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为人师表的表现在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含义为: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2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
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
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的模范。
)。
老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在现在社会,新文化不断出现并冲击淘汰旧文化。
过去,可能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就足够应付完成教学任务,而如今,如果教师闭目塞听,自我满足,不去学习吸收新文化,那必将被现在的社会潮流所淘汰。
既要为人师,那么就要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还要有正确的观点去对待新事物,已学到的新知识结合自身知识,来给学生教学,解惑!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作为教师不单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断学习新知识,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做到“学为人师”,还应该做到“行为世范”,教师不仅仅用知识教育学生知识,还应该以自身的品行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自己学生生命受到大巴车的威胁时,不顾危险将两名学生推到安全区域,自己双腿被压断,最终截肢。
这样要求每一个教师是不切实际的!张丽莉给大家诠释了舍己救人的精神与品格,确却是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为人师表是哪种教科书都无法取代的一种力量,如果教师不能够做到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学习并传授新知识,那学生的学习最终会被电脑所代替,学生能否健康的接受新知识将无法得到保障!教师的作用也就凸显的更为3重要。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能够光嘴上说说,为人师表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同时具备优良的品格,在学习跟生活上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为人师表的特点为人师表的基本特点从本质上说是师范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师范精神”首先属于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范畴,它是从事师范教育的人们所具有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教师爱业、敬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
从教育精神来看,“师范精神”是指以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丰富深广的人文精神为渊源,以对自身与他人的人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为根本宗旨,趋美向善,修身正己、奉献示范,向着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具体表现为:(一)人本精神。
以人为根本,通过理解人,尊重人,进而教育人,注重人的素质,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富有爱心的人文情怀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现实人生,而且要关心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存智慧,而且要提升他们的生活情感。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教育以育人为本,师生心灵相通,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4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师生关系就越来越密切。
在教师的社会生活中,不仅要关爱受教育者,而且要热爱祖国,关心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关爱人类的生存环境。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素质和民族素质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精神。
成为求真务实、崇尚真知、捍卫真理的榜样。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出现和知识经济的产生,把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孕育的鄙夷科技、注重经验的心态尚存,我们更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精神,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在人类素质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以文辅德,以文博识,以文益智,以文裨才,将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视为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师范院校的教师和所培养的未来教师,不仅首先树立起科学精神,努力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深厚的学术根基,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更要肩负起在全民族树立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重任和历史使命。
(三)文化精神。
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在人的素质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
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和长远的。
5师范精神的传统内涵,以品、学为核心,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既做“经师”、“业师”,又做“人师”,不仅要做“师之范”而且要做“世之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高”是“为师”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要求。
《韩诗外传》卷五:“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教师的学识智慧要像源泉一样,永不枯竭、不断更新。
扬雄《法言·问明》:“师之贵也,知大知也。
小知之师,亦贱矣。
”教师要“为师”、“为范”,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
教师的从教技能与学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时期,“师长合一”,所有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以及原始宗教仪式、原始艺术及道德习俗等,都由年长者向下一代传授。
据考证,教学活动原本是在田渔等生产实践中开展的,以田渔等生产技能为主要传授内容。
如象形字等。
教学是以“传承”为主要目的,以“示范”为主要手段。
这就要求为师者也必须是“善教”者。
《礼记·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表明君子教育学生,应该加以诱导而不硬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直接告诉其答案。
只诱导而不强逼,师生之间会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压抑,6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容易;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才会用心思考。
能做到这三点的老师可称得上是善于教育的人。
(四)道德精神。
教师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其道德行为成为世人的榜样,引领社会道德进步。
为师者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德高”,成为门生和世人的表率。
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教育任务主要是以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为目的,教育者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为己任,教育的主体地位十分明显,尤其强调为师者的品行内涵,即“身正”的重要性。
如汉代刘珍在《东观汉记·郭泰传》中说:“经师易获,人师难遭”。
(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而为人师表的老师不容易遇到),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范”的本义即“楷模”,闪耀着师范精神的人们在自我发展和促进他人发展的过程中总在追求楷模、寻求完善,并在教师的职业精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了教育者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可以说“无德无以为师”。
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教师的职业道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魏源说过“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7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无言之教、人格感化是教育工作的极致,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师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奉献精神,从事教育事业需要教育者无私地奉献出自己做学问的知识经验、做人的伦理之知,甚至是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命。
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一种“蜡烛”精神、“春蚕”精神、“园丁”精神和“人梯”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先进而创新的思想基础,高尚而纯粹的道德基础,坚定而韧长的心理基础。
在世界性的市场化进程中,在教师的地位待遇和教师付出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匹配的情况下,更需要在师范教育中大力培育和弘扬奉献精神。
(五)创新精神。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医院探望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长的周期,因而在急剧发展的社会背景中,教师更应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具有科学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握科学前沿脉搏,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人才是复8杂的心智劳动,不仅需要教师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更需要教师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更新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满足于照搬照抄,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内容和方法,从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一)为人师表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任何行业都要有职业道德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几次颁布和和修改,其目的在于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