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梁学号:40指导教师:陈翠萍答辩日期: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摘要:《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可以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主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

《红楼梦》除了反映封建社会爱情悲剧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叛逆者间爱情的进步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的悲剧,其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的重要悲剧。

这一悲剧主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失败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

悲剧造成的原因只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等。

可贵的是宝、黛这一对封建叛逆者间的爱情虽是悲剧,但他们已向自由恋爱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具有时代进步性。

一、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各种人物出身于不同家庭,造成了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下面只要通过宝、黛、钗等人物分析。

贾宝玉,出身于四大家族中“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是贾政之子,也是贾氏家族唯一正宗传人。

宝玉深得贾母厚爱,从小便贪玩好动,从小到无人敢管,贾母的厚爱已到了包纵的程度。

既便是其父,宝玉虽害怕贾政,但又不当贾政是一回事。

如第二十四回,贾政叫宝玉问话,宝玉吓得“杀死不敢去”。

贾母便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

贾母的包纵也正是宝玉独特性格原因的原因之一。

宝玉喜欢读书,但他读的并不是封建科举考试所必读的《四书》、《五经》,他作打油诗但并不识八股文,这都是他厌恶世俗世界,厌恶封建仕途的一种表现。

另外,在他看来,世界上的男人都是虚伪的,如贾政、贾雨村之流。

他之所以沉聚在“大观园”的女性世界中,是他一直认为少女世界才是纯洁的,只有在那里才能体会到纯真的喜怒衰乐。

他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宰”。

在第二回中更有这样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这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读书应举的封建传统思想是背道而弛的,这种另类思想也与“金玉良姻”宝钗相背。

如第三十四回写宝玉遭打后,第一个来看望他的正是宝钗,足见宝钗对他是多么关切。

然而此刻宝玉心里想的是能得到女儿们如此怜惜悲感何等快心畅意,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之东流亦无足叹惜;此时宝钗心里想的则是: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致今日吃亏,总因素日不正。

正因宝玉性格具有强烈的叛逆性,这注定了他与宝钗的爱情婚姻是失败的。

在他的一生中唯独能寻到一位知音,那便是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

然而,爱不爱谁,宝玉一直坚持着,但娶谁为妻,宝玉却无能为力,他最终妥协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由父母安排自己的婚姻。

这种矛盾便决定了宝、黛间爱情的悲剧性。

林黛玉,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林如海和贾敏独生女。

黛玉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贾母怜之,便接入贾府抚养。

黛玉是个多心、灵慧的女子,“病如西子胜三分,心较比干多一窍”便是她的写照。

宝玉在《南华经》写道:“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黛玉生活在贾府可谓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生活的压抑来自她孤苦无依、寄人篱下却又敏感、自尊、多疑的个性。

如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独黛玉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看上去,黛玉表现出小器、多疑,这正是她做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

黛玉天真率直,没有城府,爱恨分明,自己的喜怒好恶都表现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

黛玉对于贾府的统治者从不奉承讨好,加之其高傲、敏感、自尊的脾性,她不但无法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而且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

她心里越是难受,越觉悲苦,如《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是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民主的人,她不像宝钗那样刻意把自己修养成封建妇道的典范,也不像探春那样小心去维护封建宗法家庭的威仪,更不像凤姐那样为了权欲财势而机关算尽,她是那样的执着。

在《玉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

对贾府的“混世魔王”,她引为知己,从不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但当她们爱情遭受阻力时,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去抗议。

得到真爱是黛玉在冷酷人世间的唯一安慰;预感到这是一份没有结果的爱,她还是那样一往情深。

她的执着决定了她在悲剧时代以悲剧告终的爱情。

薛宝钗,宝钗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铁”有百万之富的薛家。

与思想叛逆的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

宝钗有一个势利又世故的母亲,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成长,宝钗虽年纪轻轻,但对人对事已有一套,在贾府中更是人见人爱,如第五回宝钗初到宁国府:连仆人都赞:“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且不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宝钗自幼读书识字,受到比较完整的封建伦理教育,所以她认定“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宝钗正值多情时期的少女,在与宝玉这位公子哥的接触中自然产生了爱情。

她不仅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的道路,而且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对宝玉身边的人也特别留神。

第二十一回,宝钗来到怡红院,一见袭人就问:“宝兄弟哪里去了?”袭人颇有怨气地说:“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功夫”、“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内”。

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她说话,倒有些识见”。

宝钗不止一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宝玉却对此厌恶之极,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乡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之德”。

由于宝玉、宝钗两人心灵、性格相背,宝钗虽如愿嫁给宝玉,但她最终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孤寂生活并抱恨终身。

这便是宝钗无爱婚姻的悲剧。

二、封建迷信理念造成悲剧古代人受到当时知识和思想的限制,在遇到摆脱不了的痛苦或对某一现象无法作合理解释时,便使用丰富的想象力去神化这一现象,于是创造了神。

封建社会普遍认为是神在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人们不可以以之抗衡。

当时的大文豪曹雪芹,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

但他也不能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所以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神话故事,用神话来解释命运。

《红楼梦》的开头便用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

这块石头自锻炼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是高十二丈方十二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坠儿一般,而且鲜明莹洁得宝玉模样。

一天,石头遇到茫茫大人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花池、温柔宝贵乡去走了一遭。

后来,在宁国府中生下一小孩,嘴里合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上面还有许多字迹,这小孩便是贾宝玉。

正因贾宝玉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贾母便格外开心,视宝玉为“珍宝”。

话又说回来,这块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志且被弃之荒野的石头,偏偏通了灵性,这种痛苦是无可言语的。

石头的不幸便是贾玉玉一身的写照。

再来看看“还泪”之说。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方可久延年月。

后来绛珠草修成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

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了。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难怪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锁定了终生。

“还泪”之说已注定了在林黛玉的眼里,“爱情只是眼泪,爱情只是哭泣,爱情是薄命脉”。

《红楼梦》以梦字当头,当然少不了“幻境”的描写,然而这些“幻境”常带有宿舍命的色彩。

如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的描写。

宝玉在秦氏闺房中惚惚睡去,梦见随秦氏到一地方,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梦中欢喜,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

”这一幻境,应中了贾宝玉日后落难,出家做了和尚。

宝玉在“警幻仙子”的携带下,进入“太虚幻境”,宝玉在那见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当时宝玉虽没在意,但就这“金陵十二钗”所记的正是金陵十二位女子的命运,也正是《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子。

如[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正是《红楼梦》爱情悲剧的预言。

再如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噩梦,黛玉在噩梦中梦见宝玉手拿小刀往胸口划,把心窝掏出来让黛玉看,黛玉又颤又哭,抱住宝玉痛哭。

这虽是一场噩梦,但它又预见宝黛爱情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它早已规定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正册、副册的天条里。

三、封建婚姻制度造成悲剧《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贵族没落的悲剧。

在那个年代,婚姻生活必然要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婚姻由家族利益和家长意志来决定。

“金玉良姻”的实现不靠两情相悦的爱情之果,而靠长辈和舆论的赏识和选择。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中爱情婚姻的结局。

在这个悲剧中,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出家做和尚、宝钗守寡终身,晴雯抱屈而死等等,悲剧的产生与人物悲剧性格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也就是说,造成这一悲剧的不单是人物性格,封建迷信,更重要的是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起关键性作用。

在封建社会里,不管是具有叛逆思想的宝玉、黛玉,还是遵从封建伦理道德的宝钗、袭人、尤二姐,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把情感与婚姻联系起来,让别人主宰自己,然而无论是叛逆者的悲剧,还是殉道者的悲剧,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如贾府当权者恶意抹杀宝、黛的爱情,有意撮合宝玉宝钗的婚姻,为的正是家族利益,令贾薛两家强强联手、门当户对。

再如七十九回中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贾赦将迎春许与孙绍祖,正因孙家系大同府上,祖上系军官出身,现在京袭指挥之职,现又在兵部待升,这些因素有利贾府巩固在京势力。

《红楼梦》中的爱情充满了生活的具体内容,爱情弥漫在生活中,生活充溢在爱情里。

爱情拥抱着整个生活,面生活又主宰着规定着爱情的形式、内容、走向与最终结局。

先看看一对叛逆者间的爱情吧。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混账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