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性
摘要:《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长足发展的里程碑,真正称得上是中国悲剧文学的极峰。

它的悲剧性不仅仅有时代的因素,与其中人物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红楼梦》的悲剧与西方文学史上的悲剧还是不尽相同的。

通过对其的研究我们能更加体会悲剧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时代性格
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的确,在阅读悲剧时,我们总会为美好事物的破灭而叹息,但是,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②《红楼梦》便是如此,它不仅有着令人悲悯的情节,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形象与生活。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产生了专为研究《红楼梦》而形成的红学。

王国维在论述《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讲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③而作为一部悲剧性的巨著,她不得不让人哀惋叹息。

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④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⑤,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尽情演绎和完美诠释。

悲剧是打动人心的,同时,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悠长的。

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以及几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这个大悲剧,
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几个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尤其是贾家,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没落,也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的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大观园是怎样的豪华美丽,应有尽有是所有读者都了解的。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了。

其次便是家族上下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贾珍的公媳乱伦,贾琏的处处留情,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⑥的话。

另一方面,由这些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最终贾家一代不如一代,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

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地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的思想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这必然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
也落了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

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腐朽有可能萌发新生,却不可能催化新生,相反,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还会扼杀新生。

《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

可以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然而,也不能说这个悲剧仅仅是由时代所造成的,我相信,人物的性格与悲剧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俄狄浦斯王,如哈姆雷特等等,性格特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人物的悲剧。

《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人物当是贾宝玉了,贾宝玉生在贾家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而且他的品貌才华又出众,作为家族的嫡系子孙,他是应当担当起支撑家族的使命的。

然而,他厌弃封建社会的仕途文化、等级制度等一切,从小在礼教的缝隙中寻觅个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众姐妹中成长,根本无心仕途,他的个性是新生力量的萌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伟大且不容易,然而这却是为那个时代所不容的,于是他走到了最后出家的地步,这也能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这样的命运较几位女性而言,还是幸运的。

曹雪芹是极爱女子的,书中塑造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动人女子,从金陵十二钗到活泼俊俏的丫鬟,她们都是才情绝佳、才貌双全的人物,于是,她们的悲剧读来也格外让人动容。

封建社会下连这样一群女子也容不下!
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黛玉是一个任情任性,冰心玉壶,敏感而又自尊,不矫饰,不屈从,一往情真的女子,作为绛珠仙子下凡的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封建阶级不折不扣的叛逆者。

这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黛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完完全全听任真实情感的流露,既正直、单纯,又诚实、多情,从不阿谀奉承别人;宝黛情意相投,便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

她口齿伶俐、才思敏锐。

然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这造成了她在贾府的生活中变得不被人喜欢,宝钗、惜春无一不领受过她尖刻的讽刺。

她刻薄的言辞破坏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即便她是用口在表达对世俗的嫉恨,人们也不能宽容她,换来的是大家共同的指责,认为是她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妒忌。

她在贾府成了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不自觉的抵触了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就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个时代的冷酷与摧残,她本人也就在性格的导引下走向悲剧的结局。

如果林黛玉的悲剧是其性格造成的,那么宝钗呢,她不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左右逢源的人么?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在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浑沌状态。

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

宝钗整天生活在这雪洞般的环境里,独自一人,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她并非如林黛玉一样,因为贾宝玉有一日没理她,因为小丫头误会没开门就啼啼哭哭,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装出来的。

除了可以得出宝钗“冷”的表象特征外,也可以感受到宝钗那孤寂平实、高洁的心态特征。

这种独处是对封建礼规的遵守的结果,应该从中认识到封建三纲五常等对女性的压抑。

在这些压抑之下,她是不会得到幸福的,于是,她也走向了悲剧。

贾府中的女子的悲剧性结局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像迎春的懦弱,惜春的逃避现实,晴雯的率真勇敢等等,然而,我们不能就说是他们
的性格导致的他们的悲剧,他们都同样有生存的权利,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其他不同的悲剧类型,导致悲剧的原因都各有不同,他们力图摆脱命运的束缚,可悲的是在那样一个男权深重的社会,无论女性想用何种方式改变命运,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们的悲剧在那个时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与挣扎,那种精神力量也是可敬可佩的,这是她们不一样的美。

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一部《红楼梦》,让人唏嘘不已,它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至今。

有着那样美好艳丽的开头,却有着如此凄恻的结局。

一个故事的完结,一个梦的幻灭,留给人无尽的沉思,那不只是叹息,相信还有很多。

不能单纯的停留在书中看书,那样永远看不到全貌与不同。

《红楼梦》作为中国一部伟大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是有一定区别的,贾宝玉在最后遁入空门,这一定程度上是顿悟的表现,而在西方的悲剧中很少有类似产生顿悟倾向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剧中主人公多因为命运、性格、社会等等因素最终走向死亡,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与此相反,中国的悲剧则走向另一面,常常是历尽艰险最后喜得团圆,即使死后冤屈也会得到昭雪,如《窦娥冤》。

“中国古典文学即便是悲剧性的作品,强调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而西方,尤其是悲剧,则强调美与真的结合,主张一悲到底。

”⑦但是无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顶峰。

我们在深刻挖掘人物内部的悲剧的同时,也要在宏观上把握,用比较的眼光,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悲剧巨著,相信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让我们不懈地将之传承下去!

吴春平:美学课堂笔记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7页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482页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14页

吴春平:美学课堂笔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