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学政策重要问题:(1)论述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2)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PS: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第一节垄断一、垄断与低效率某代表性的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为简单起见,假定AC=MC。
根据MR=MC。
则均衡点是c,对应的产量为qm。
价格为Pm。
显然,Pm>MC。
即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价格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
因此,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
如果让垄断厂商再多生产,让消费者以低于垄断价格Pm但大于MC的某价格购买该产量,则垄断厂商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垄断厂商的利润进一步提高,因为最后一单位产量给它带来的收益大于它支出的成本;消费者的福利进一步提高,因为它实际上对最后一单位产量的支付低于它本来愿意的支付(本来愿意的支付用需求曲线的高度衡量,即它等于垄断价格)。
上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q*的产量水平上达到。
D与MC相交,即消费者为额外一单位产量的愿意支付价格等于生产该额外产量的成本。
此时,不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上述证明在均衡点木有效率,在q*才有效率)如何使产量从qm到q*,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垄断厂商同意在P*上出售q*;则垄断厂商的利润损失为(Pm—P*)·qm。
为了弥补损失,消费者之间达成协议,共同给予垄断厂商一揽子支付。
在给予这一揽子支付之后,消费者的福利与垄断条件下相比,仍有所改善,因为价格从Pm到P*给消费者带来的全部好处是区域Pmba P*,即消费者剩余。
它大于(Pm- P*)·qm。
超过的部分为Sabc是产量从qm到q*产生的全部收益。
这个收益在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双方得到好处。
为什么均衡产量不是在帕累托最优状态q*上呢?原因: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本身之间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1)垄断厂商和消费者在如何分配Sabc无法达成一致意见;(2)消费者本身之间在如何分摊一揽子支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3)无法防止消费者不分摊一揽子支付而享受低价格好处,即“免费乘车者”。
由于存在上述这些困难,实际上得到的通常便是无效率的垄断情况。
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则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MR=MC,而不是P=MC。
当P>MC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由于协议的困难,潜在的帕累托改进难以得到实现,于是整个经济便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均衡于低效率之中。
二、寻租理论“寻租”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的活动。
垄断尽管造成低效率,但经济损失从数量上却相对很小,即为Sabc。
然而,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垄断理论可能大大低估了垄断的经济损失。
传统理论局限性在于,它着重分析“结果”,而不是“过程”。
一旦把分析的重点转移到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垄断的经济损失不再是Sabc,还要包括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bc P*Pm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甚至可能更多一些。
这是因为,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广商常常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例如,向政府官员行贿;雇用律师向政府官员游说,等等。
这种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这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被概括为所谓的“寻租”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的活动。
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到底有多大呢?(1)就单个的寻租者而言,他愿意花费在寻租活动上的代价不会超过垄断地位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即单个寻租者的寻租代价<=垄断利润bcP*Pm。
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竞争激烈,寻租代价接近甚至等于全部垄断利润。
即单个的寻租者其寻租损失大于Sabc。
(2)考虑整个寻租市场,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等于所有单个寻租者寻租活动的代价的总和。
而且,这个总和还将随着寻租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增大。
显而易见,整个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
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
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先来讨论政府对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的管制。
(1)递增成本:AC向右上方倾斜在没有管制,垄断厂商均衡点在A对应的产量、价格分别是Pm,qm。
它是缺乏效率,因为P>MC;也是缺乏“公平”’因为厂商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即经济利润不等于0。
现在考虑政府的价格管制: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则政府应当将价格定在Pc,对应产量为q c(P=MC)当政府将价格定为Pc,垄断厂商仍可以得到一部分经济利润。
如果政府试图制定一个更低的“公平价格”以消除经济利润,则该价格须为定为Pz时,产量为qz。
此时,经济利润为0。
因此,Pz可称为零经济利润价格。
但是在Pz上,帕累托最优条件被违反了:此时边际成本大于价格。
(2)递减成本:AC向右下方倾斜由于AC一直下降,故MC位于其下方。
不存在政府管制时,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 m和Pm。
当政府管制价格为Pc时,产量为Qc,达到帕累托效率。
如果要制定零经济利润价格Pz,Pz>Pc,注意:在Pc和Qc上,垄断厂商的AR<AC,即亏损。
因此,政府必须补贴垄断厂商的亏损。
第二节外部影响一、外部影响及其分类在实际经济中,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
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社会利益。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经济”。
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
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社会成本。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不经济”。
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生产的外部经济:例如,一个企业对其所雇用的工人进行培训,而这些工人可能转到其他单位去工作。
该企业并不能从其他单位索回培训费用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补偿2.消费的外部经济:例如,当某个人对自己的房屋和草坪进行保养时,他的隔壁邻居也从中得到了不用支付报酬的好处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例如,一个企业可能因为排放脏水而污染了河流,或者因为排放烟尘而污染了空气。
这种行为使附近的人们和整个社会都遭到了损失。
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果皮、瓜壳二、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为什么外部影响会导致资源配置失当?(1)考察外部经济的情况。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 p,社会利益为V s。
由于存在外部经济,则V p<V s。
假定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C p,当V p<C p<V s,则这个人显然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如果这个人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所受损失部分为(C p-V p),社会上其他人得到的好处为(V s—V p)。
(V s—V p)>(C p—V p),故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动者的损失。
结果是使社会上的某些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2)考察外部不经济的情况。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 p和C s。
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则C p<C s。
假定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Vp,当C p<V p<C s,则这个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如果这个人不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V p—C p),但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却为(C s—C p)。
(C s—C p)>(V p—C p),故如果以某些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损少,亦即使每个人的“福利”增大。
图形分析:图中表示的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虚线MC+ME:社会成本实线MC:私人成本ME即是所谓的外部不经济,垂直虚线部分根据MR=MC则有,私人的产量X*,社会产量是X**,则有X**<X*为什么在外部经济影响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得不到实现呢?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为例,(1)当污染面积大,污染者与众多受害者之间很难达成协议(2)即使达成协议,但是污染者改变污染水平上处在垄断地位,仍会破坏资源最优配置三、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科斯手段四、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局限性:第一,资产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例如空气第二,已经明确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转让?第三,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是否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第四、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
第三节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一、排他性与竞用性私人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第二,“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国防不具有排他性,不具有竞用性叫做公共物品海鱼不具有排他性,具有竞用性叫做公共资源二、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1)私人物品最优数量的决定:假定社会只有两个消费者A、B,需求曲线分别为D A、D B。
参见图(a)。
由于是私人物品,故将D A、D B水平相加即得到某市场需求曲线D。
市场D与市场S的交点决定了该私人物品的均衡数点H,对应的产量价格分别是Q0、P0,Q0是该私人物品的最优数量。
因为MR=MC。
(2)公共物品最优数量的决定个人的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形成市场的需求曲线,原因在于(1)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竞用特点。
每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同一个商品总量,因而每一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2)对这个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是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的总和。
如图(b),公共物品的数量为R,消费者A和B的消费量都是R。
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分别为L和N。
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之和:L+N=T。
根据市场供求曲线,则交点就是均衡点,均衡数量R代表公共物品最优数量。
因为根据供给曲线,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R,根据需求曲线,A和B的边际利益分别为L和N,从而总的社会的边际利益为L+N=T。
于是,边际的社会利益=MC,公共物品数量达到最优。
注意,公共物品的最优标准与私人物品的最优标准不完全相同。
私人物品的最优标准:每个消费者的MR=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