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五年级《杨柳青》教学案例分析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案例实录:
教学引导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1、进入课堂,师向生问好2、练声2/4
1=C-E 二、导入新课1、老师用《茉莉花》来导入(师二胡独奏)师:今天老师想用二胡演奏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2、导入新课《杨柳青》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扬州地区的民歌《杨柳青》,曲中描写了扬州优美的景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

(放音乐、出示歌词)三、新课教学1、歌谱学唱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扬州方言)3、唱歌词(1)朗读歌词(2)分析衬词的作用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的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的太响。

(分乐句来学唱歌词)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

(找出难点,解决难点)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

(指出)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的不是很好,老师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怎样才能把它唱好,就是在它的后面加上“啊、哎”。

(贴上字)(5)完整演唱歌曲(6)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的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来分配各自演唱的乐句)(贴男女声标志)师:刚才同学演唱的很好,配
合得也很默契,但是老师觉得在速度、情绪方面还表现得不够,下面让我们把速度加快、情绪欢快地再来演唱一遍。

四、表演歌曲1、分组编排师:今天班上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为了欢迎他们的到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表演一个节目送给客人老师,同学们说好不好啊?师:我们就来表演这首《杨柳青》,老师准备好了许多打击乐器,请同学们分组来完成。

(开始进行分配编排,由老师负责)2、表演歌曲老师来弹钢琴,和学生一起来个大合奏。

五、小结师:今天我们的节目表演的很成功,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家自己去学唱第二段歌词,下节课老师来检查哪一位同学自学的最好。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生向师问好跟琴发声练习、气息流畅仔细听老师的演奏说说这是什么曲子,是哪里的?一起讨论出江苏民歌《码头调》、《拔根芦柴花》……仔细听老师介绍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再来演唱歌曲答:“好”学生分组,一部分同学来用打击乐器伴奏;一部分同学则分男女声演唱;表演开始,第一遍全体齐唱;第二遍分部进行,一部分同学男女声演唱,一部分同学来伴奏;回家完成。

二、案例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这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

由于我对小学音乐学科中的,民歌教学部分有了如上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

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

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一、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
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

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要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不能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

在《杨柳青》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我又用二胡(我的专长)给学生演奏了一曲《茉莉花》,让学生在二胡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认识了二胡及它的一些基本构造、音色及演奏方式,让学生在我的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

二、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蒂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

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

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

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我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

在《杨柳青》教学中,我的导入就是:“谁能说出一句与扬州有关的古诗?”学生立刻答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你们去过扬州吗?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扬州?”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

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扬州已不再陌生,我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杨柳青》衬托下的扬州景色,边介绍扬州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三、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

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

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吴江方言与扬州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吴江方言演唱《杨柳青》,我用扬州方言演唱《太湖美》。

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

学生对我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

尽管学生用吴江方言唱出了一点《杨柳青》,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

同样我用扬州方言演唱出来的《太湖美》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

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
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

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四、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即是民歌的另一的特点非语意性。

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

课上我让他们找《杨柳青》中情绪高涨的地方。

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杨柳青》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

在这时,我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用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七搭七哪嘣啊呢,杨柳石子松啊呢,就是石子松,不,不,是杨柳松。

”“哈,哈……”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好象什么意思都不表达。

”答问题的同学终于在同学的笑声中悟到了什么。

“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我并不放过她。

“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我又提供给他们两首与《杨柳青》有共同特点的歌曲《包愣调》和《崔咚崔》,让他们巩固自己的认识。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这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秘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的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

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

在《杨柳青》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俏丽、娇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

这一观点已被许多“立足民族振兴,融合世界”的有识之士形成共识。

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
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盛衰。

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