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说明:本试卷分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两部分,全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面几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2)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呢?(3)辛德勒▲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
(4)伽西莫多又显出▲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A.服用袖手旁观权衡筋疲力尽B.使用熟视无睹思考身心交瘁C.使用袖手旁观思考筋疲力尽D.服用熟视无睹权衡身心交瘁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乍暖还寒乍:忽然总角之宴总角:成年的代称B.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填然鼓之鼓:击鼓C.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低眉信手信:随意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非我也,兵也兵:战争3.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从空间、时间上写尽自己漂泊之苦,多病之痛。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以明珠有泪、美玉生烟形容作者内心的愁苦。
C.“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赋予菊花、兰草以人的情感。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从正面表现了琵琶声的艺术感染力。
4.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史记》体大思精,包罗万象,▲。
▲;▲。
▲。
▲,▲。
①从而使《史记》的行文充溢着一种酣畅疏荡的气势②司马迁在叙事中对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予以详写③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体现着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④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又常常是略写⑤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的采用,使宏大场面和琐事细节自然和谐地组合为有机整体⑥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A.⑥②④③⑤①B.⑤②④③①⑥C.⑥③⑤②④①D.⑤③②④①⑥5. 下列诗句反映的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3分)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徐世隆传徐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
弱冠,登金正大四年进士第,辟为县令。
遵父属,遂辞官,益笃于学。
岁壬辰,父殁。
癸巳,严实招致东平幕府,俾掌书记。
世隆劝实收养寒素,一时名士多归之。
壬子,世祖时方图征云南,以问世隆,对曰:“孟子有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夫君人者,不嗜杀人,天下可定,况蕞尔之西南夷乎!”世祖曰:“诚如卿言,吾事济矣。
”中统元年,擢燕京等路宣抚使,时中书省檄诸路养禁卫之羸马,数以万计,刍秣与其什器,前期戒备。
世隆曰:“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
上新临天下,京畿根本地,烦扰之事,必不为之。
马将不来。
”遂弗为备,马果不至。
清沧盐课,前政亏不及额,世隆综核之,得增羡若干,赐银三十铤。
二年,移治顺天,岁饥,世隆发廪贷之,全活甚众。
三年,宣抚司罢,世隆还东平,后除世隆太常卿,兼提举本路学校事。
至元元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谘访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其手。
世隆奏:“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庙。
”因以图上,乞敕有司以时兴建。
从之,逾年而庙成。
遂迎祖宗神御,奉安太室,而大飨礼成。
帝悦,赏赐优渥。
俄兼户部侍郎,承诏议立三省,遂定内外官制上之。
七年,迁吏部尚书,世隆以铨选无可守之法,为撰《选曹八议》。
九年,为东昌路总管,专务以德率下,不事鞭箠,吏不忍欺,民亦化服,期年而政成,郡人颂之。
十四年,起为山东提刑按察使。
时有妖言狱,所司逮捕凡数百人,世隆剖析诖误者十八九,悉纵遣之。
十五年,移淮东,会征日本,世隆上疏谏止,语颇剀切,当路者不即以闻。
已而帝意悟,其事亦寝。
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召为集贤学士,皆以疾辞。
二十二年卒,时年八十。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益笃于学笃:专心B.吾事济矣济:成功C.其事亦寝寝:被搁置D.时有妖言狱狱:监狱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去世之后,徐世隆被严实招到东平幕府做掌书记,并劝严实收养贫困书生,因而使他获得天下许多名士。
B.徐世隆在处理清沧地区盐税问题时,综合查验,改变了前任亏空的状况,增加了若干盈余,深得朝廷赏识。
C.徐世隆调任淮东,上疏劝谏阻止世祖征讨日本的行动,言语切中事理,立即得到皇帝和当权者的认可。
D.在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任上,徐世隆对朝政的推行、皇帝诏令和宫中典册的拟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8.请把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岁饥,世隆发廪贷之,全活甚众。
(4分)(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分)9.徐世隆对饲养禁卫军数万匹瘦弱马一事不做准备的理由有哪些?(4分)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1~12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苏轼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
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
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
这里指文章。
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0.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结合这首诗分析。
(5分)11.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6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4)▲,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5)▲,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6)▲,以望复关。
(《诗经·卫风·氓》)(7)▲,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论语•季氏》)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主角(节选)陈彦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
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
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
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
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
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
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
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
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
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
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
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
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
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
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
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
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
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
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
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
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
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
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
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
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
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
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
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
记住比例……”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
她就把耳朵贴上去。
苟老师轻声给她说:“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
锯末灰要……柏木的。
炒干……磨细……再拌……”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
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