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人间词话读后感1读第一版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平息、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

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例如王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

然二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

”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这,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

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

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

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

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

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

人间词话读后感2《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

----卫琪《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

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

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

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

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

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

到 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

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说的是入门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从何开始。

曾记高一虚度光阴之后,各科成绩尽是让人心碎的,高二时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个好成绩,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学业却不知从何补起。

彷徨、痛苦与渴求正如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

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奋斗的时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劲才使我能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补偿。

这种释怀的感觉尖子生们必然感受到,正如题海战术之后,突然灵机一动,看透各种题目中的真谛,然后触类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人间词话》中的真谛如是。

王国维带着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地沉没,消失,永不再现。

而我们只需守住对《人间词话》的青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人间词话读后感3读书人之所以读书就是为了明理,追求真理。

若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从书中可以看出,古往今来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其气节在。

若是没有历史知识做背景,读本书只能领会诗词表层的含义,对于诗词里的深意,只有有心人才能领悟。

作为初读《人间词话》的我,对书中的每个语言符号的微妙作用,丰富的内容,只能领会其表层意思。

正因为这本书,让我真正懂了“词之言长”的含义,只有你用心去领悟,才能懂得诗词的内在含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是讲人生有时需要的是一种求孤独,求寂寞的心境。

慢慢人生路,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孤独、坎坷。

在那种惆怅的心境下,独自一人登上高楼,望尽远处的无尽之路。

在绝望或孤独的境界中,可以寻求精神上短暂的慰藉。

但是,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走下去。

就如我现在,刚刚参加工作,许多事情还不能处理的非常到位;不应该害怕犯错,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才能成长的更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讲人生的种种,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到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大师地位。

正如现在的我们,刚刚接触药品注册,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要凭着那份执着,守护患者用药安全的一道关卡。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认真书写审评报告时,还要不断给自己充充电。

只有自己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为公众用药安全服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种境界讲人生需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求、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

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释放。

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讲的是在经过不断努力研究之后,会将之前所有的疑问完全释放。

药学审评现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应不断研究,改革应体现与时俱进,同时应稳定步伐,守护好公众用药的安全关卡。

人间词话读后感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

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

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

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

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 “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

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

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

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

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

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

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

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

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

阳光满满的午后,身边泡一壶香茗,打开《人间词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细细品读流传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绝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

人间词话读后感5其实写这个,不为别的,只为了大家能多读一遍《人间词话》。

这年头,已经很少有地方能摆得下一张书桌安安静静的看书了。

先聊聊老王吧要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他的文章开始,当然很多时候,反过来也成立。

那就让我们从老王开始我们一次华丽的诗词之旅吧。

首先说说我对王老先生的态度:70%正面,30%负面。

正面的态度里40%是尊重,20%是敬佩,10%是同情,负面的俺就不说了,大家细细看完,也就会明白了。

1. 近代史上的成功广告----三大天才论有句已经被嚼烂了的话:古往今来中国三大天才死于水,其一屈原,其二李白,其三王国维。

这话传播甚广,影响甚深,静安兄的众多忠实粉丝想必对此都笃信不疑吧。

其实呢,谁也不知道最先说这句话的到底姓甚名谁,究竟是何方神圣(我比较相信一句话:Google上搜不到,那就是没有。

我搜过的,查无此人)。

大胆猜想一下,这位仁兄呢,只怕是某大学的广告专业优秀毕业生兼老王的超级粉丝,极富想象力的为本校校友作了这个天字第一号广告。

广告的特征有三:一,唬人;二,狂轰滥炸四处传播;三、容易被意志薄弱者奉为圭臬。

嗯嗯,三项全中,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屈李王三人不是同行,看看静安兄的诗词,再看看屈李二位的哲学历史学论文(貌似这两位没写过,写也是不及格),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比性。

当然了,为了安抚一众愤愤不平的粉丝,那也勉为其难的比上一下吧。

王国维是天才,应该也算得上一个,但是大家应该很清楚屈李二位在中国古文学史上的地位,那是巅峰之上的巅峰,天才之中的天才。

正所谓说起楚辞,必颂离骚;说起唐诗,必称太白,离骚和唐诗,几乎可以说代表了几千年中华文学的渊源和鼎盛。

相关主题